第十二章:冷暖
第一节:西行的列车
集合地点是市里的火车站广场。林守成赶到时,那里已经聚集了百十号人,大多和他一样,是四五十岁、面色黝黑、背着简陋行囊的农民工。那个自称姓王的工头,剃着寸头,脖挂金链,正拿着喇叭粗声大气地吆喝,维持秩序,身边跟着几个膀大腰圆的壮汉,眼神警惕地扫视着人群。
气氛并不像招工榜上描述的那般充满希望,反而弥漫着一种被驱赶的仓皇和隐忍的不安。验票,进站,他们被像货物一样塞进了一列绿皮火车的硬座车厢。车厢里早已超员,过道、厕所门口都挤满了人,空气中混杂着汗味、脚臭和泡面的味道。
火车哐当哐当地开动了,城市的高楼逐渐被抛在身后,取而代之的是无垠的、荒凉的戈壁滩。林守成蜷缩在靠窗的座位上,看着窗外飞逝的、单调的景色,心里空落落的。邻座是个沉默寡言的老汉,只是不停地抽着旱烟,烟雾缭绕中,脸上的皱纹像干涸的土地。
第二节:戈壁滩上的工棚
三天两夜的颠簸后,火车在一个荒凉的小站停靠。又换乘颠簸得能把人骨头架子摇散的大巴车,在根本算不上路的戈壁滩上行驶了几个小时,直到夜幕降临,才终于到达目的地——一片孤零零矗立在旷野中的彩钢瓦工棚区。
所谓的“包住”,就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挤在一个巨大的、没有隔断的工棚里,地上铺着发霉的草垫和脏得看不出颜色的被褥。棚顶漏风,夜晚戈壁的寒气能直接钻到骨头缝里。没有自来水,只有一个浑浊的水坑,人和牲畜共用。厕所就是远处挖的几个土坑,苍蝇成群。
伙食更是惨不忍睹:早晚是能照见人影的稀粥和硬得像石头的馒头,中午是水煮土豆或白菜,几乎看不到油腥,更别提肉了。工头解释说,刚开工,条件艰苦点,等采棉高峰期,伙食会改善。但老工人们私下说,从头到尾都是这样。
第三节:非人的劳作
天不亮就被刺耳的哨声催起,胡乱扒拉几口早饭,就被赶进一望无际的棉田。采摘棉花,听起来简单,实则是极其消耗体力的苦役。要一直弯着腰,双手不停地穿梭在带刺的棉枝间,动作稍慢就会被监工呵斥。新疆日照强烈,一天下来,皮肤被晒得脱皮,嘴唇干裂出血。棉絮飞扬,吸进鼻子里,呛得人直咳嗽,晚上睡觉都觉得喉咙里堵着东西。
最可怕的是工头的算计。他们发的采棉袋是特制的,看起来大,实际容量小。称重时,秤砣也是动过手脚的,一百斤能称出八十斤就算不错。工钱并非当初承诺的“日结”,而是压着,说要等全部采完一起结算,防止有人中途逃跑。
第四节:冲突与困境
干了不到十天,就有人病倒了。是和林守成同棚的一个四川老汉,发高烧,咳得厉害。去找工头预支点钱看病,工头眼皮一翻:“没钱!小病扛扛就过去了,别TM装蒜!不想干就滚蛋,工钱一分没有!”
老汉无奈,只能硬扛着,结果病情加重,第三天晚上就昏迷了。工头怕出人命,才骂骂咧咧地叫了辆破车,把老汉扔到了几十公里外的镇卫生院,之后便不管不问。这件事像阴云一样笼罩在每个人心头,大家都明白,在这里,命不值钱。
林守成也快到了极限。年龄不饶人,这样高强度的劳作,他的腰和腿疼得几乎直不起来。晚上躺在冰冷的草垫上,他想起老马的警告,悔恨像虫子一样啃噬着他的心。他想家,想妻子做的热乎饭菜,甚至想念镇上那间狭小但温暖的新房。
第五节:绝望中的微光
就在他几乎要绝望时,转机意外地出现了。工棚里有个来自甘肃的老杨,是个老采棉工,经验丰富,为人也仗义。他看不惯工头的黑心,私下里教大家一些采棉的技巧,怎么省力,怎么避免被扎。他还偷偷告诉大家,离这里三十里外有个兵团农场,那边招工正规,待遇也好很多,就是管理严格。
“等这边干满一个月,咱们想办法结点钱,一起去兵团那边碰碰运气。”老杨低声对几个信得过的人,包括林守成,说道,“总比在这里被往死里坑强。”
这个消息,像黑暗中的一丝微光,给了林守成一点坚持下去的勇气。他意识到,单打独斗只能任人宰割,或许,只有抱成团,才能在这绝境中找到一线生机。他紧紧攥住了老杨的手,那双同样粗糙的手,传递过来一丝难得的温暖。在这冷酷的戈壁滩上,这点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显得格外珍贵。
(第十二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