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望到热爱
——我对铁道兵部队认识的转变
铁5师23团/杨力(永远的骑兵)
也许是从小在军营长大的缘故,也许与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我对部队怀有深厚的感情,立志要像父亲那样,当一名野战军,当一名有仗可打的兵,这样的愿望从小就在我的心中萌生,成了我的理想和愿望。
1978年11月份,我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已超过两年时间,按当时的政策规定,接受再教育满两年的知青,就有资格报名参军,就可以通过招工进厂或通过其他的方式方法返城就业了。
面对着不久后可能的分别,知青们在一起照了合影,等待着各奔东西的那一天。
1978年11月底的一天中午,公社武装部王部长骑着他的枣红马到知青点来了,刚刚劳动回来的知青们,都主动地出门迎接王部长。
当时的王部长有四十多岁,中等个头,陕西关中人,一张口就露出一股浓浓的关中味,让人觉得亲切,踏实。王部长当过兵,在部队当过连长,就地转业后担任了公社武装部部长。
我们下乡后,以知青点28名知青为主,又吸收生产队十几个回乡青年,组建了生产队武装民兵排,生产队党支部让我担任了排长。
我们这个民兵排,每年都要利用冬闲和农闲时节,训练两次,每次训练一个星期,每次都要请附近陆军8师的一名班排长来当教官,每次王部长都要亲临指导,与大家同驻同吃同训练。一来二去,知青们和王部长就非常熟悉了。
翻身下马的王部长,与大家握手寒暄后,直接了当地告诉大家,今年冬季的征兵工作开始了,希望符合条件的知青踊跃报名,接受祖国和军队的挑选。
王部长还特别对我说:"小杨,你是军人的后代,又是民兵排长,你一定要带头。"他还说:"我一定向部队接兵的同志推荐你。"
其实,在这之前,我有过两次当兵的机会,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放弃了。一次是1974年7月,我初中毕业后,父亲说去当兵吧,在部队好好摔打摔打。但还没走,学校传来了高中恢复招生的消息。父亲说,那还是上学吧,多学点知识有好处。
我知道父亲说这话是发自内心的。父亲小的时候,家境还可以,在镇上的私塾读过五年书,学过四书五经,知道一些之乎者也。抗战的相持阶段,父亲又去抗日军政大学二分校速成中学学习了一年半,文化程度应该达到了初中毕业的水平,算是部队中的小知识分子了。全国解放后不久,父亲又到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了一年半,比较系统地接受了政治方面的高等教育。由此不难理解,对爱学习的父亲来说,他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多学一些文化的,他知道有文化的年轻人在今后的事业中会有更好更大的发展。
还有一次是1978年3月,知青当兵的政策开始放宽,规定知青接受再教育一年半后就可以参军。当时,我们知青点有四人报名,结果走了三个,那个没有走的一个就是我。
从小就有当兵志向的我,为什么没有走呢?因为当我知道接兵的部队是某县武警中队时,我就没有参加体检,毫不犹豫地放弃了。我的骨子里有一个理念,当兵就要当父亲那样的国防军,当能打仗的野战军。
我问王部长,知道是什么部队来接兵吗?他说:"征兵工作会刚开过,来了不少接兵的部队,哪个部队来公社接兵,现在还没有定下来,好像是什么`师'的,应该是大部队"。听了这话,我的心一下子放了下来,暗暗下定了报名参军的决心。
那一次,我走了七公里山路到公社报名,参加公社卫生院组织的体检,初步入选后,又到县人民医院复检后,结果是完全合格。
这之后,我返回知青点,一如既往地参加生产劳动,同时等待"入伍通知书"的到来。
记得是1978年12月11日,公社武装部王部长骑着他的枣红马又出现在了我们知青点,知青们照旧迎了出去,王部长照旧翻身下马,高兴地说:"我来送《入伍通知书》了!
在王部长的视线中,他看到了知青中的我。他伸出手来与我紧紧握手,同时认真地说:"杨力,祝贺你!你被批准入证了!"
新兵十五连七班合影,第二排中作者杨力
1978年12月15日,我按要求到县人民武装部集中,领取军装,集中食宿。到这时候我才知道,县城北部(以乌伊公路为界)片区的新兵被来接兵的新疆军区部队接走了,接兵部队有步兵师,有炮兵师,还有驻疆空军的地勤部队。而在南部片区负责接兵的是驻疆铁道兵第五师的部队。我所在的公社属于南部片区,至此,我知道自己被铁道兵部队接走了,成了铁道兵部队的一名战士。
在那些日子里,穿着崭新军装的我,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甚至非常的沮丧和失望,心想,我怎么这么倒霉,高高兴兴报名参军,满怀喜悦想圆一个军人梦,没想到进了铁道兵的门,成了穿军装的铁路建设者,这样的兵与我心中的兵差了十万八千里。
我从小的志向就是当一名像父亲那样的国防军、当那种能打仗的野战军,当那种能上战场与敌人面对面拼杀的军人,而修建铁路的铁道兵,是工程部队,是后勤保障部队,与我的理想差得太远,我的心里充满了矛盾,七上八下的静不下来。
在新兵训练期间,我沮丧的心情进一步加重,因为我看到训练我们这些新兵的老兵们,不是汽车连的司机,就是修理连的车工,还有一些是仓库的保管员,他们的军事素质真是不敢让人恭维,根本不如我这个从小在部队长大,又当过武装民兵排长的新兵。我在内心里更加苦闷了。
在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后,那些当班、排长的老兵们发现了我过硬的军事素质,就开始让我负责训练新兵,先是班长让我训练一个班,后来是排长让我训练一个排,我就像老兵一样站在自己的位置上,向他们发号着命令。许多不认识我的新兵都以为我就是老兵,但又疑问这个老兵怎么不戴领章帽徽呢?怎么穿的军装也是新的呢?
在这种失望和苦闷的心情下,我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向父亲汇报了自己入伍的想法,也表达了希望能调离这样的部队的意思。很快,父亲给我回了信。他在信上告诉我,"凡事都不要看表象,铁道兵部队也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在这样的部队当兵,是一定能得到锻炼的,前途照样是光明的"。父亲还告诉我,"战争年代,部队的兵员主要来自农村,来自农民,他们没有什么文化,也说不出什么,样子也是平平常常,但就是这样的战士,打仗总是冲在最前面,不怕挂彩,不怕牺牲,前赴后继,英勇无畏,就是他们打下了新中国的江山。"
父亲的教诲,让我浮躁的心平静了许多。我开始重新认识自己身边的铁道兵老兵,重新认识属于自己的铁道兵部队。
1979年2月12日,我所在的新兵三团召开军人大会,传达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在2月17日发起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命令,同时宣布,为防止苏联在新疆方向对我开辟第二战场,中央决定加强新疆军区各作战部队的力量,决定把从新疆入伍的铁道兵部队新兵,全部、立即补入新疆军区各野战部队,散会后马上进行动员,做好准备出发的一切工作。
散会后,我们新兵3团18连立即召开动员大会,我还代表全连新兵发了言,表达了坚决执行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命令,立即做好一些上前线准备的决心。会后,各排还以班为单位写了请战的血书,再次表达上前线的决心和愿望。
那几天,我的心情好极了,梦寐以求的志向就要变成现实了,我就要开始一种真正军人的生活,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就在我憧憬着美好未来的时候,一个晴天霹雳又从天而降,连里宣布:根据新兵3团党委的命令,选留15名新疆兵继续在铁道兵服役,以延续铁道兵驻疆部队曾经招收过新疆兵的历史。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我就在这15人之中。
指导员在与我谈话的时候说:"你是新兵中唯一的共产党员,又是副班长,各方面表现都很优秀,把你留下来,是团党委的决定,更是我们连里的意思。希望你能理解并坚决执行这个决定。"
听到这个决定,我真的有些失魂落魄,有些魂不守舍,有些经受不住这样残酷的"打击"了。
在新兵连战友开拔的那天晚上,从来不抽烟的我,一个人躲在营房的角落里抽闷烟,看着收拾行装准备出发的战友们,我的心在流血,我的血压在升腾,我问自己:怎么这么倒霉啊?好不容易有个机会离开铁道兵,去野战部队当兵,去战场上痛快地杀敌,怎么又被留了下来呢?为什么留下的是我呢?我心里的沮丧、痛苦、悲观达到了极点。
部分宣传股人员下部队一年时(左一杨力)
1979年3月,我在新兵15连完成了在18连未完成的新兵训练任务后,被分配到23团政治处宣传股任新闻报道员。开始了与自己一生都密切相关的文字工作。
一个人如果下决心放弃该放弃的,面对该面对的时候,他的心情反而变得平静,整个人都会轻松下来。在知道自己必须要面对铁道兵的生活,必须要面对并做好组织交给的任务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必须要脚踏实地地开始工作了,任务不切实际,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都是危险和有害的。
为了尽快适应新闻报道工作的需要,我利用宣传股资料比较多的优势,认真地学习,以便使自己尽快地加深对铁道兵部队特别是对23团历史的了解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地对铁道兵部队特别是对23团有了比较多地了解,澄清了思想上存在的许多对铁道兵部队的错误认识。
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英雄的铁道兵部队诞生在炮火连天的东北战场,当时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辖4个支队,有近2万人,负责东北战场铁路的抢建抢修任务。1949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将铁道纵队扩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隶属军委建制,部队发展到近4万人,先后参加了东北铁路、津浦铁路、平汉铁路、陇海铁路、湘桂铁路的抢修,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赴朝参战,主要任务是担任战区铁路运输的保障任务,由此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辉煌战绩。战争结束回国后,1954年3月5日,中央军委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部队改建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在这之后的30年时间里,铁道兵部队先后参加了鹰厦、包兰、贵昆、成昆、襄渝、京通、青藏、南疆等52条干线、支线铁路的建设任务,共修建铁路12600余公里,在祖国东西南北中的广袤的土地上,逢山凿路,遇水架桥,到处都留下了铁道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身影,到处都洒下了铁道兵广大指战员辛勤的汗水。铁道兵成了祖国"铁路建设的突击队",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了力量。
我服役的23团,更是一支有着光荣历史的老部队,她组建于1945年10月,时称晋绥9分区独立团,解放军7纵10旅30团,到1949年1月时,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7军第19师第56团,参加过大小战役战斗200余次,其中较大规模的战斗有30余次,包括临汾战役,太原战役,扶眉战役,天水战役,成都战役,川北、甘南剿匪战斗等,共歼敌15094人,其中毙伤敌人1728人,俘敌4119人,受敌投诚8978人,缴获各类枪支数千支,各种口径的火炮554门,为祖国解放,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入朝参战后,被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师第14团,担负殷(山)龟(城)铁路山城里至泰川段共23.7公里铁路的抢建抢修任务,为建造"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为保障抗美援朝的胜利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回国后,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5师第23团,先后参加了汤林、鹰厦、内昆、贵昆、成昆、襄渝、南疆铁路及渡口支线等10条新铁路的建设,共修建铁路295.2公里,其中修建铁路隧道32座,总长37.015公里;铁路桥梁28座,总延长14.54公里;铁路车站12个,总面积53.18万平方米。另外还参加了总长为119公里的中(国)老(挝)过境公路、红水河至册亨的国防公路;克拉玛依至白碱滩油田公路及克拉玛依油田调节水库建设。在近40年的建团史上,23团以英勇顽强,敢打敢拼,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精神著称,多次受到中央军委和铁道兵党委通令嘉奖,获得"老虎团"的荣誉称号。时任铁道兵司令员陈再道将军,时任乌鲁木齐军区司令员杨勇将军都到23团视察过,亲切看望过在一线施工的部队。
铁道兵和23团这些战功卓著、灿烂辉煌的历史,深深地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也鞭策着我,我没想到,一支在我眼里有些失望的铁路建设部队,却有着这样令人感动的伟大过去。在战争年代,他们是勇敢作战的英雄团队,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们又是祖国铁路建设的先锋,创造了那么多可歌可泣,光照千秋的丰功伟绩,在这样的部队当兵,还有什么理由不满意,不高兴?还有什么理由沮丧和失望呢?
杨力(左)和战友采雪莲
随着对铁道兵部队的深度了解,我对这支浑身上下都是"工味"而没有"军味"的部队有了好感,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一种自豪、骄傲的心情也油然而生,过去那种"大门进对了,小门走错了"的想法在我的脑海里再也没有了市场。
当一个人认可了自己所干的工作,当一个人爱上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他就会全力以赴、全心全意、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样的工作和事业中去,并在这样的工作和事业中享受艰苦的磨炼和幸福的人生。
在这之后的日子里,我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投放在了新闻报道工作中,我白天下连队采访,晚上在宿舍写稿,附近的直属连队走遍了,就搭车到奎先隧道进、出口的施工连队采访,在与奋战在施工第一线的干部战士接触的过程中,我更加感受到了铁道兵部队的艰苦,由此也进一步体会到了铁道兵战士的伟大和可爱,我坚定地相信,这样的战士,放在工地能吃苦耐劳,敢战天斗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放在战场,他们同样敢于在枪林弹雨中,在炮火连天的血雨腥风里,冲锋陷阵,前赴后继,他们中间一定还会出现更多的董存瑞、黄继光、杨根思,他们身上都印刻着军人的血气和豪迈。
杨力在学习
我越来越了解铁道兵部队,也越来越喜欢铁道兵部队,尤其喜欢铁道兵的兵歌《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我觉得这首歌唱出了铁道兵部队的性质,唱出了铁道兵部队的理想,唱出了铁道兵部队的精神,也唱出了铁道兵部队志在四方的英雄气概!非常地鼓舞人心,非常地有战斗力和号召力。这首歌虽然是我在新兵连就学会的,但几十年过去了,每逢战友聚会,这都是必唱的一首歌,有时间自己一个人走路,也会自然而然地哼唱这首歌,这首歌已经成了我生活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提振信心的重要力量。
我从沮丧在铁道兵部队当兵,到了解了铁道兵部队安心在铁道兵部队当兵,从心灵深处修正了对铁道兵部队错误的认识观念,伴随着这个修正,自己也完成了从一个老百姓向革命军人的转变,并且明白了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应该如何使自己的一生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也更加美好!
感谢铁道兵部队艰苦的生活锻炼了我,感谢那些共同生活、工作的战友们!
杨力,男,汉族,1958年10月出生,1976年10月上山下乡,1978年12月入伍,在解放军89323部队政治处服役,197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毕业。
从部队转业后,长期在自治区党委工作,先后担任过党委宣传部处长,党委政策研究室常务副主任,党委副秘书长等职,2013年1月被选举为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代表,大大常委会委员,法制委员会委员。现已退休。
初稿2025年8月23日
修改2025年9月26日
责编:槛外人 202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