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海外侨胞积极支援抗战,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南侨机工,却鲜有人知由缅甸曼德勒的侨党领导的抗日组织缅甸华侨战时服务团战工队,以及缅甸宝石城抹谷的爱国华侨的抗日救亡活动。
在抹谷,有一位抗日侨领张培道。他是共产党员,自1925年起在家乡广东江门新会参加农运和响应广州起义的五邑暴动,以及在香港专职从事工运。后来因为白色恐怖,他无法在香港立足,才远赴缅甸宝石山城抹谷。他把葵乡的革命火种带到抹谷,在那里生根、发芽。
抹谷是缅甸掸邦高原西部在崇山峻岭中的一座山城,以盛产红蓝宝石而闻名于世。这里四面环山,青山绿水,风光优美。侨居这里的华侨,除了云南人,还有广东新会人和台山人,其中较著名的是祖籍新会木朗的尹氏家族。尹家比较富有,又十分爱国。掌门人是尹就,其侄儿尹国彦曾在木朗参加反封反霸的农民运动,是张培道在国内大革命时期从事农运的战友。
1931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的东三省。缅甸的华侨激于爱国的义愤,纷纷起来组织反日救国的团体,1932年在抹谷成立了反日救国分会,张培道任秘书长,号召华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抵制日货。1934年成立了抹谷华侨九一八社(以下简称“九一八社”),张培道任秘书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又成立了抹谷华侨救灾分会。九一八社发动爱国青年给延安陕北公学和八路军捐款捐寒衣。张培道的长子张世光(l948年回国参加解放军后改名郑明)把自己的零用钱捐给陕北公学,因此还收到延安寄给他的毛泽东、朱德像章。
九一八社开办启新学校,尹就给学校捐赠了桌椅设备。进步教师容希文(台山人,共产党员)和张培道一起对学生灌输抗日爱国进步思想,带领他们走上革命的道路。除了学习文化知识,张培道还给他们讲在家乡新会搞农运、斗恶霸地主的故事,容希文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家》《春》《秋》等故事。尹就的女儿尹坚君、尹坚华、尹坚英、尹坚元等有的参加了侨党组织领导的缅甸华侨战时服务团战工队,有的加入了共产党。张培道为抵制日货而在曼德勒发动开办开南国货公司,尹就的儿子尹荣炎、尹荣燊投资几千盾表示支持。
1940年,张培道从抹谷到曼德勒,继续从事爱国进步事业。他担任广育学校校长,团结缅华上层人士,做好统一战线工作。1941年,到延安学习后归来的缅华青年李国华(台山人)负起建立缅华侨党的责任。张培道历尽艰辛,找到党组织,重新入党。根据侨党的指示,张培道和容希文于1941年11月在曼德勒成立了缅甸华侨战时服务团。为了团结华侨上层人士,由广东侨领曹忠楼任团长,张培道任团务秘书,负责具体事务。
战工队是侨党领导的一支抗日宣传队伍。1942年3月7日,重庆《新华日报》刊登了缅甸华侨战时服务团战工队成立和活动的报道。战工队的总领队是张光年,即《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作为战时服务团的团务秘书,张培道为战工队做了很多实际而有效的工作,如:联系安排战工队从原来狭小的福建会馆迁到比较宽敞的云南会馆;亲自去募捐筹款解决战工队70多人的生活费用;对外联系在缅甸的国民党支部,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又团结又斗争”的抗日统战策略;在广育学校提供场地借给战工队队员;为准备逃难回国的华侨办理登记证;等等。
战工队成立时,队员绝大部分是血气方刚的缅华爱国青年,如王汉斌当年只有16岁、陈杰夫23岁、陈尊法19岁、郑祥鹏22岁、张光年29岁、尹坚君17岁、尹坚华20岁,30多岁的只有刘惠之、徐迈进、黄绰卿、杨章熹等几人,而张培道当年已40岁,是战时服务团和战工队年纪最大的。
发动人民群众参加抗日救亡,需要有报纸宣传和号召。因此,仰光的台山人黄俊生、黄绰卿、黄重远到曼德勒跟张培道商量,决定创办《缅京日报》和开办印刷公司,刘惠之等负责编辑,张培道和容希文负责撰稿,黄绰卿负责印刷和出版。后来《缅京日报》改称“《侨商报》”,成为缅华抗日救亡的喉舌,最多时单期出版1万份,深受侨胞欢迎。
因缅甸战局恶化,日军加紧北上进攻,中国远征军战败撤离,曼德勒一片混乱。为了安全起见,张培道把妻子儿女送回抹谷,自己则专心于服务团和战工队的工作。
1942年5月,日军对曼德勒唐人街狂轰滥炸,令其成一片火海,张培道的住家和财物被烧尽,战工队住地云南会馆被炸,尹坚君等3名队员不幸牺牲。
由于战局急变,侨党决定两个战工队分批撤离缅甸回云南,以保存实力。
战工队和《侨商报》撤到八莫后,由于日军切断了滇缅公路,已无法乘车返回云南,只能徒步撤退。张培道跟随李国华带领的刘惠之、徐迈进、容希文、尹坚华等一行10人徒步回国。他们经过十几天的艰辛,翻越高黎贡山,又冒险渡过湍急的怒江,最终到达保山。张培道是队伍中年纪最大的,徒步攀登上高黎贡山之后,到了下山时他已无法自行行走,李国华发扬共产党员的高贵品德和革命友爱精神,将他背下山。容希文费尽心思,在没有渡船的怒江渡口下方找到一只竹筏,方才分5批来回将他们安全渡过怒江。对这段艰险的历程,张培道在其回忆录《葵乡火种》中作了详细记叙。
战工队的其他队员,也从不同的路线徒步撤退回云南。
为了避开国民党特务的跟踪,他们到了昆明后,就分散到各地隐蔽起来。除了留在昆明的,刘惠之、徐迈进到了重庆,李国华到了桂林,张培道到了贵阳,容希文和尹坚英到了柳州。
由于侨党组织的领导人李国华在桂林被国民党特务逮捕后自首变节,导致张培道和容希文等党员失去组织关系,直到去世都无法恢复。张培道因此错失了被调去重庆《新华日报》工作的良机,这成为他一生的重大挫折和遗憾。
这期间,张培道和留在抹谷的家人有3年多的时间互相毫无音信,互不知死活,各自经历了一段艰难困苦的生活。直到抗日战争胜利后,张培道才于1946年3月复员回到抹谷与家人团聚。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亿万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作出重大牺牲才取得的。缅甸的爱国侨胞,不分男女老幼,不分省籍,也同仇敌忾,积极投入抗日救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有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和事迹。本文只集中写了鲜为人知的一些五邑侨胞的事迹,以铭记历史,激励后代,奋发图强,实现中国强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