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诗赞 新中国第一次国庆节
(七绝组诗)
诗/廖尚光
(一)
救星雄伟上城楼,洪亮湘音响五洲。
崛起中华天地亮,欢呼大众乐难休。
(二)
百载沉浮谁掌权?惊天一问解危难。
八七会议明方略,枪杆须持夺政权。
(三)
秋收义举虽遭挫,统帅率军上井冈。
握手朱毛韬略远,燎原星火势恢宏。
(四)
瑞金又建扎根地,四破包围挫敌锋。
误国左倾难挽败,造成五反失威风。
(五)
战略转移启长征,千磨万险志难更。
冲开封锁开新路,陕北扎根重焕生。
(六)
西安兵谏破僵局,国共同心御寇夷。
逐退倭奴民气振,蒋开内战遁逃迟。
(七)
解放雄师势破竹,几番鏖战敌魂枯。
残兵遁守台湾岛,蒋氏王朝霸业无。
(八)
毛公睿智世称奇,统帅三军志不移。
打下江山功至伟,筹谋建国费神思。
(九)
协商盛会聚贤才,五星旗帜耀高台。
群贤共仰领航者,众志同心向未来。
(十)
三山崩垮见晴空,举国欢腾意万重。
作主人民新纪赞,前程锦绣业恢宏。
(十一)
建国开基举世惊,民心振奋动苍穹。
友邦同庆升平世,将士同欢帅府宁。
(十二)
礼花炮响队行长,各族人民气势昂。
飘舞红旗光闪亮,整齐步伐显坚强。
(十三)
阅兵方阵气轩昂,银鹰闪亮震八方。
欢呼万众仰头望,人民领袖笑眉扬。
创作于:2025年9月26日。
史诗脉络中的赤子情怀——廖尚光《新中国第一次国庆节》七绝组诗评
廖尚光的《新中国第一次国庆节》七绝组诗,以“新中国首庆”为锚点,串联起从革命觉醒到建国盛典的关键历史节点,用凝练的七言韵律,将宏大历史叙事与真挚情感熔铸于12首短章之中,既是对革命征程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新中国诞生的热烈礼赞。
从内容架构看,组诗呈现出清晰的“历史溯源—建国铺陈—盛典高潮”脉络,堪称一部微型“革命史诗”。前8首以时间为轴,回溯新中国诞生的艰辛历程:从“救星雄伟上城楼”的终局高光,倒叙至“八七会议论军事”的革命觉醒、“朱毛握手井冈山”的力量凝聚、“长征历尽千难险”的生死考验,再到“国共联合抗战鏖”的民族同心、“解放战争如破竹”的决胜时刻,每一首对应一个关键历史节点,既勾勒出革命征程的曲折,也凸显出“毛公睿智总传奇”的核心引领,让历史逻辑在短章中清晰落地。后4首则聚焦建国时刻:“选定五星旗帜对”的制度奠基、“三座大山已垮台”的全民欢腾、“十全十美建新国”的时代宣告,直至“阅兵队伍整齐全”的盛典高潮,层层递进地展现新中国诞生的庄严与热烈,让读者沉浸式感受历史转折的震撼。
在艺术表达上,组诗兼具“史笔的严谨”与“诗笔的鲜活”。作为七绝,每首四句二十八字,格律工整、韵律明快,如“崛起中华天地换,欢呼大众乐悠悠”“冲破敌人封锁线,到达陕北获重生”,以通俗直白的语言传递厚重历史,既符合七言绝句的体裁特质,也让历史叙事更易被大众感知。同时,诗中善用“关键词”锚定历史记忆,“救星”“钢枪”“井冈”“长征”“五星旗帜”“阅兵队伍”等意象,既是历史符号的浓缩,也自带情感温度,让读者在熟悉的历史元素中产生共鸣;而“震撼天”“乐开怀”“乐开颜”等情感表达,直白却真挚,将对领袖的崇敬、对新中国的热爱融入字里行间,尽显赤子情怀。
整首组诗没有晦涩的辞藻,却以“以诗述史、以史抒情”的方式,让宏大历史变得可感可知。它不仅是对新中国第一次国庆节的纪念,更通过历史脉络的梳理,传递出对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对国家未来的期许,堪称一部兼具历史厚度与情感温度的韵律佳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