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传承善为先(随笔)
刘如春/广州市
笔者曾写作发表过一篇《点赞女儿向善心》的随笔文章,收入了笔者出版的第三本散文集巜乐活当下》里,获得身边读者的好评如潮。
其实,笔者家族自始至终就有良好的家风,两位双亲大人就是以人为善的典范。工人出身的父亲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天生对人热情,心地善良。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家住在粤西一个野外地质队队部。因公患矽肺病休养在家的父亲,每每骑车到附近墟镇赶集,总要事先向左邻右舍通报一声,问他们家里日常生活缺少什么、需要采购些什么,以顺便帮他们代捎回来。这一年四季持续不断的善举,曾一度成为队部大院潺潺流传的佳话。母亲在家帮人车衣服,热情待客,助力贫弱。困难时期有好几位得到母亲扶助的附近农村青年,都不约而同地要认慈善母亲为“干妈”。其中一位“因母亲一碗饭使其转危为安”的小伙子,后来参加工作生活趋于好转,就一直视母亲为亲人,每年春节都执意要给母亲送个“大红包”!
老爸老妈常年衣食住行的生活中,以人为善的点点滴滴,象一颗颗种子,深深埋入我们几个兄弟姐妹心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两位姐姐是名至实归的“善大姐”,平时喜欢助人为乐、成人之美,在单位皆有口谐碑。每每有熟悉的工友、同学从野外来省城看病住院,他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前去探望,嘘寒问暖;有病情较重的,还煲好鸡汤送去。那一张张“学雷锋积极份子”等先进奖励证书,就是最好的证明!特别是年过七旬的大姐,退休后继续结合自己在广东省致公党省委对外联络的业务,把善事善成做得近乎极致,频频斩获海外侨界络绎不绝的赞誉。小弟从小亦沐浴在家族“以人为善”的春风里,他参加工作后,每次回赣南乡下老家,都是第一个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送给每个见了面的客家老前辈。
作为慈善家族一员,笔者不甘落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我先前的老单位,一位工友获悉家乡县城要升格地级市,着急忙慌地要买地建房。因缺乏资金,十分苦恼。我得知后,二话沒说,把当时存折上仅有的4000元钱全借给了他,助力他买地建房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后来,在这位工友前妻患重病来省城住院、生命即将抵达终点的日子里,我也为他忙前忙后,获得他至今见面仍感激不尽的“赞赏”!
当然,在调入省城30余年的历程中,我牢记父母教诲,做传承良好慈善家风的忠实传承人。结合自已的岗位工作,和两位姐姐一样,一直将成人之美与助人为乐视为自己最大的幸福。鉴于文章篇幅,此类纷繁的事例不再赘述。一位在笔者帮助下曾进步显著的好朋友,就给我的微信发来过这么一段热情洋溢的话:“认识你,真是三生有幸。”
附简介
刘如春简介
男,跨界作家、记者,江西定南人,现居广州。中国作家文学联盟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2021年优秀会员)、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委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理事和省作家协会会员、南方诗歌研究专委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科普创作“有突出贡献”者,广东省地质局原调研员及地质学会科普委主任,广东省科普讲师团首届成员、广东省天然富硒联合体科普文化高级顾问。发表各类作品近千万字,出版散文、诗歌和科普、新闻、养生等图书23部。2020~2024,连续五年每年公开发表诗歌散文超过1000首(篇),多次获奖。
广州市东风东路739号记者站,电话18903056562
2025年8月1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