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 泪哈达
作者:宋连生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不知什么时候,什么原因,月亮这个距离地球三十八万公里之遥的天体,与人间的情字发生了联系,而且联系的如此广泛,如此紧密。如表达思乡之情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表达情侣相恋之情的“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表达快乐之情的“ 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肆意酣歌”; 表达忧愁之情的“ 月光欲到长门殿,别作深宫一段愁” ;表达悲痛之情的“ 肠断关山不解说,依依残月下帘钩” ;表达怨恨之情的“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 ;表达别离之情的“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表达怀古之情的“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等等。可以说,人间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悲欢离合,都能联想到月亮,都可倾诉于月亮。可见,月亮已经深深融入我中华民族文化之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赏月、咏月、向月亮祈求和倾诉,实际上都是人们复杂多样的文化情结的释放。而月亮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有利于引导人们对高情感的体验与追求,有利于人们把他们崇尚的那种神明境界的爱和善,内化为自己的人格品质。
神话传说中,中国的月神是嫦娥,具有美丽、善良、慈爱的气质,类似于古罗马的爱和美的女神维纳斯。然而,我们的嫦娥来自于人间,是人变成的神,所以比维纳斯更有人气,更有群众基础。这大概就是月亮在中国获得那么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奇的心理功能的原因吧?这大概也是中国人把那么多的情感寄托于它的原因吧?造物主把这样一轮明月高悬于地球上空,阅人间万种风情,解众生万般心绪,实在是意味深长的惠赐。
中秋节之月,是一年中最明朗,最圆满之月,是最能展示月亮的本真和神奇功力的时刻。因此也是最能满足人们对她的祈求的时刻。所以,我们的祖先用盛大的节日,虔诚地、满怀希冀地祭拜她。我这里要写给大家的,就是让我至今难忘的中秋情缘。
1987年秋,我到铁岭武警护训队去讲课。队里有八个藏族女学生,他们开始听我的政治经济学课,就像听“天书”一样。队领导把情况反映给我,我就利用每天晚饭后的时间给他们几个单独开 “小灶”,一字一句地,手把手地给他们讲解。为了加深了解,我每次上完课,都要和她们聊一会天。一开始,孩子们还很拘谨,熟了之后,就活跃起来了,那种可爱劲也表现出来了。她们围在我身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我的问题,有时还把珍贵的奶糖放在我的嘴里。她们告诉我,她们那里,对老师就和对父母一样。他们和我约定,等她们毕业回西藏后,让我一定到他们家乡去一趟,她们一定给我做最好吃的西藏美食,领我去看西藏最好看的美景。我说,我要去参加你们几个的婚礼,孩子们又抢着给我讲藏族婚礼的习俗、礼仪。
到中秋节那天,我的课程已经进行一大半了。晚饭后,两个孩子特意到我的宿舍来接我。一进上课的屋子,我就惊呆了,孩子们在屋内列队欢迎我,桌子上放着她们采来的鲜花,几个孩子手里捧着月饼,她们一起给我行合十鞠躬礼,用藏语高喊 “ 老师节日快乐!” 讲课的时候,她们还时不时地掰一块月饼放进我的嘴里。
给她们上完课,早有两个男学员在那里等着我们。他们在宿舍里准备了酒菜,是来接我和我们教研室的另外一位老师喝酒的。他们说,老师中秋节不能和家人一起团圆,我们必须好好陪一陪老师。孩子们的这份心意真的让我们感动。喝得我们两个都略带醉意了,他们才把我们送回宿舍,宿舍门口,早有一群女学员拿着月饼在那里等着我们。
女孩子们来了,我们的宿舍就热闹起来了,欢声笑语,喜气盈盈。我们的醉意早就被冲没了。等她们走了,已经是 “ 月移花影上栏杆 ” 了。我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便起身走到楼外。望着皎洁的月亮,我想起了家人,估计他们早就睡下了,但在睡之前一定曾在阳台上望着月亮想着我。千江有水千江月,一月无漏照众生。有月亮连接着我们的牵挂,这牵挂也是一种诗幻般的享受。
我的课程结束,发考试卷那天,发完考卷,我走出教室,八个藏族女孩在那里迎着我。大家都非常高兴,只有一个女孩拿着试卷在那里哭。我知道她为什么哭,因为我辅导的时候,她听着最吃力,这次她考了81分,很不错的成绩。我对她说:“ 别哭了,你的成绩全是靠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这次我对你们一分都没照顾。”她害羞地笑了,说:“ 我就怕考不好对不起老师。” 其他几个孩子也都异口同声地说:对啊,我们都怕考不好对不起老师。八个孩子一起给我行军礼,高喊:“ 谢谢老师!”
我离开护训队,回大连那天,队里为我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和我一起来的那位老师因有事提前好几天就先回去了),学生们给我带上了大红花,列队欢送。那八个藏族女孩每人托着洁白的哈达,先后挂在了我的脖子上,个个哭的泪人一般。一起哭着喊:“ 老师,别忘了我们的约定!” 坐在火车上,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后来,我的同事把这件事写成一篇题目为《带泪的哈达》的报道,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1988年的中秋节,那帮孩子们还没有毕业,有的已经算好了时间,提前给我写来了信。那天晚上,爱人和孩子都睡下了,我怎么也睡不着,就找出藏族孩子送给我的哈达,还有其他学生给我赠送的一大摞都写着留言的笔记本和一大堆来信,仔细地翻看。孩子们的影像一个一个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这个憨厚可爱的哈尔滨女孩叫李疆梅,她第一堂课就听出了我们是老乡,我回大连后,她还象女儿一样给我写信汇报学习情况。
这个又精又灵的齐齐哈尔姑娘叫孙彩玲,她经常在周末带人来宿舍给我们洗床单、衣服,打扫卫生。
这个和男孩一样淘气的沈阳女孩叫郝立。别看她淘气,却聪明有才气。她在给我的留言中写道:“ 吾师之博渊,让我们敬仰;吾师之真诚,让我们敬重;吾师之谦和,让我们敬爱。” 后来她来大连武警医院实习的时候,到我家来,用一本《少年维特的烦恼》换走了我的《自然法典》。
这个少言寡语的天津女孩叫程斌。她酷爱文学,在和我的通信中,流露出要弃学从文的意思。我告诉她,要坚持毕业提干,端稳饭碗后再学文不迟。后来,她果然在文学上卓有成就。
还有这对我不便说出名字的学生,毕业后,他们旅行结婚的时候,来到我家,我才明白。我说:“ 你们两个在我的眼皮底下谈恋爱,我竟然没有发觉!” 他们说:“ 我们是不想瞒您的,我们是瞒着队领导。”
这个清秀的藏族女孩叫德吉卓嘎,那个白皙的藏族女孩叫白玛。我辅导的时候,他们两个领悟的最快,我临行的时候,她们两个也哭的最厉害。
这个高大帅气的小伙子叫方礼明,我的这一科,他拿了全队第一名。我临行的时候,他送给我一本精致的大开笔记本,用漂亮的毛笔正楷写着 “ 感谢老师教会我如何做人。”
捧着那一条条哈达,那八个藏族女孩洒泪送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想着,想着,我的眼睛模糊了,不知不觉,泪水滴到了哈达上;月光透过窗户,也照到了那 沾满我们师生泪水的哈达上。
宋连生,退休军人,退休前为大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理论教研室教员,大校军衔,先后被评为沈阳军区优秀党员,全军教书育人优秀教员。退休后开始学写散文,先后在各种媒体发表诗文40多篇。
请点击下面中秋有奖征文大赛公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