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香港文藝 #百花文學獎 #譚延桐 #楊海蒂 #重行故地兒時路 #文學風骨 #深度閱讀

在文學的星空中,有两种光芒尤为可贵:一种,是创作者笔下那璀璨夺目的作品之光;另一种,是编辑者幕后那洞察秋毫、点石成金的眼界之光。當這兩種光芒交匯於同一片園地,那便是文壇最值得慶賀的盛事。
近日,第二十一屆百花文學獎獲獎名單揭曉,文壇群賢畢至,佳作雲集。在這份沉甸甸的名單中,我們欣喜且驕傲地看到,兩位與《香港文藝》血脈相連的名字,登上了荣耀的领奖台:
我刊總編輯譚延桐先生,以其卓越的編輯成就,榮膺本屆“編輯獎”,而獲獎的編輯作品,正是我們共同耕耘的園地——《香港文藝》。
我刊副總編輯、著名女作家楊海蒂女士,以其力作《重行故地兒時路》,榮膺本屆“散文獎”。
一位是塑造刊物風骨的優秀編輯,一位是貢獻卓越文本的傑出作家。他們的雙雙獲獎,恰如其分地印證了我們一以貫之的信念:最優秀的創作者,才能引領最前沿的方向;最懂文學的人,方能編出最好的文學。

譚延桐:以風骨淬煉文本,為華語文學守門
“編輯獎”——这项荣誉授予我刊總編輯譚延桐先生,获奖的正是《香港文藝》这本刊物本身。于我们整个编辑部而言,这是最令人振奋的嘉奖。
在《香港文藝》2025年第4期的卷首语《直立行走》中,譚延桐先生曾这样写道:
“作家,是不能倒着活的。倒着活,必然會倒着寫;倒着寫,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直立的文字來的。”
这並非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他作為總編輯,為《香港文藝》注入的灵魂。在这个喧嚣浮躁、人人弯腰捡拾流量的时代,他以近乎偏执的坚持,守护着文学的尊严与纯粹。这份“編輯獎”,正是对他这份风骨的最好注解。他以一位卓越作家的深厚學養,一位美學家的銳利眼光,為華語文學去蕪存菁,守護著這片精神園地的純粹與高度。

楊海蒂:以行走叩問靈魂,為歸鄉文學立傳
作為《香港文藝》的副總編輯,楊海蒂女士的名字,對於我們的忠實讀者而言,是品質的保證。然而,在編輯的身份之外,她首先是一位作家——一位始终保持着对语言的热爱与敬畏的创作者。
此次獲獎作品《重行故地兒時路》,正是我們《香港文藝》2024年第3期“大家在先”栏目的开篇力作。在这篇长文中,楊海蒂女士以一种近乎“返鄉”的姿態,重返那片塑造了她生命底色的武功山下的鄉村。這不僅是一次地理上的回歸,更是一場深入靈魂的記憶考古。她以極大的勇氣與坦誠,將個人遭際、家族秘辛與時代變遷熔於一爐,文字冷峻克制,情感卻波濤洶湧。
節選自《重行故地兒時路》歸途中,我問:「中窑棚離得遠嗎?」 「不遠,要去嗎?」小鐘書記說。 我摇了摇頭。 從未踏足過的中窑棚,于我是個特殊的存在。我五歲那年,難得父親從勞改農場回了家,夜裹,母親壓低聲音與父親商議,要把我送給中窑棚李家……父親以沉默表示反對。……那一刻,我無比感激父親的不弃之恩。雖然每天如驚弓之鳥,雖然常挨母親打罵,雖然總是半饑半飽,我還是不願和害怕離開親人,也許這是孩子的一種本能吧。
在這篇文章中,楊海蒂女士的寫作超越了個人抒懷,她將自己的“兒時路”作為解剖時代精神的樣本,探討了在歷史的洪流中,個體命運的脆弱與堅韌,以及鄉土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的深刻變革。這份大獎,不僅是對她個人才華的加冕,更是對這種“有根的寫作”的最高肯定。

一份共同的榮耀,一份不變的承諾
香江雙璧,同放異彩。楊海蒂女士與譚延桐先生的同時獲獎,於《香港文藝》而言,是一份意義非凡的共同荣耀。它激励着我们,将继续以最严格的标准、最开阔的视野、最纯粹的热爱,去打造每一期的内容。
我们相信,一本好的文学期刊,它的灵魂,正来自于那些既懂得“写”,又懂得“编”的人。
在此,我们再次向譚延桐先生、楊海蒂女士致以最热烈的祝贺!也向所有支持《香港文藝》、与我们一同在深度阅读的道路上“

(来源:香港文艺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