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津区圆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2025年5月22日
活动主题 :《梨花非遗韵》——文化体验与社交融合活动
活动时间 :2025 年 5 月 22 日(星期四)9:30-11:30
活动地点 :成都市新津区金龙村村委会
主办单位 :成都市新津区圆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都市新津区永商镇复元驿站、成都市新津区圆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党支部
活动支持: 成都市新津区民政局、成都市新津区社会组织综合

党委、成都市新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成都博方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成都市新津区第二人民医院阳光家园、 成都市新津区永商镇金龙村村民委员会
活动参与人员 :精神康复对象、家属 及居民45人左右
活动目的 :
1.文化体验:结合新津梨花季,通过非遗活动增强文化自信。
2.社交融合:搭建交流平台,促进康复者、家属与社区居民互动。
3.康复促进:通过手工制作、诗词朗诵等缓解情绪,提升康复效果。
4.公益服务:传递社会关爱,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
活动内容 :
活动开始,社工李老师率先在二楼会议室通过PPT生动讲解新津梨花文化,结合历史渊源、民俗特色与现代传承,展现“梨花深处是故乡”的文化意蕴。她特别提及新津第二十五届梨花季的背景,引导参与者感受梨花意象与非遗技艺的关联,并邀请现场朗诵经典诗词《左掖梨花》《梨花颂》等,部分康复者更即兴创作短诗,以“白锦缀枝”“春风入画”等意象抒发感悟,现场氛围在文化浸润中逐渐升温。


随后,参与者移步一楼广场沉浸式体验非遗市集。绳编传承人杨文艺老师与陶艺传承人曾进平老师携作品亮相,不仅展示精巧的泥塑生肖、绳编团扇等手工艺品,更现场演示技艺流程。杨老师以“吉祥结”为例,边示范缠绳技巧边阐释原理:“手指绕线时,神经末梢的触觉信号会传递至大脑,刺激手眼协调与专注力,这对康复者的思维敏捷度提升尤为重要。”曾老师则指导捏制陶坯,强调“揉泥塑形需心神合一,焦虑便随泥土重塑而消散”。康复者在传承人指导下尝试制作梨花主题作品,如以泥塑刻画花瓣纹理、用绳编编织手绳,指尖沾满泥浆却眼神发亮。

活动现场,非遗手工人化身“文化导师”,手把手指导参与者创作。康复者小罗在编织平安结时频繁出错,绳编传承人杨文艺老师蹲下身轻声提醒:“左手压线,右手绕圈,像春风拂过柳枝一样自然。”泥塑台前,曾老师示范捏塑梨花瓣的技巧,康复者小张专注修整陶坯,感慨道:“捏土的时候,心里那个躁劲儿好像被土吸走了。”心理咨询师驻场提供“一对一”疏导,针对康复者情绪波动给予即时支持,并通过“手工成果分享”环节鼓励讲述创作心得。


此次活动通过“技艺传授—协作创作—情感共鸣”的闭环设计,让非遗成为社交纽带与心灵解药。正如杨文艺老师所言:“绳子交缠成结,泥土塑形成器,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也在这一针一捏中悄然生长。”


活动尾声,社工汇总康复者手工成果,李老师总结道:“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连接心灵的纽带。今日的泥塑、绳编与诗词,皆为康复者搭建了表达自我的桥梁。”此次活动通过“文化体验+技能训练+情感支持”三维模式,既让非遗成为康复载体,亦构建了包容性社区支持网络,为精神障碍康复者的社会融入提供了创新实践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