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吴华,男,1968年8月出生,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业余喜欢阅读、摄影与写作,有诗歌、散文、通讯等在相关报刊发表。
在湘西永顺县灵溪河沿岸,至今还残存许许多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钓鱼台。关于它们的传说,如同天上的繁星,千百年来在民间流光、闪烁。其中最让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传说,要数灵溪上游吊井岩的土司王钓鱼台。
从永顺县城出发,途经连洞岗,禁果庄,树木咱,约莫十七公里,就到了吊井岩新建的钓鱼台大桥。大桥下面的灵溪左前方,有一块背倚悬崖绝壁、三面临水的紫红色巨大方石,长宽各数丈,红色巨石上修凿有石阶、石窝、平台,当地人叫它“钓鱼台”或“梯子岩”。昔日,平台上建有红亭子,相传,这就是历代土司王垂钓灵溪的钓鱼台。
清澈而欢快的灵溪,从昔日的新司城——颗砂乡一路欢歌而来,在吊井岩钓鱼台放慢了脚步,形成碧绿幽深的潭池,水平浪静,鸟影鱼踪,两岸陡崖绝壁,泉水叮咚,藤木深深,环境十分幽静,是一个垂钓休闲的绝妙所在。
传说,历代土司王常来这里垂钓,寄情山水,修身养性,过着与世无争、与民同乐的山水田园生活。只是改土归流以后,末代土司王垂钓纯粹是为了寻欢作乐,打发时光。为了钓到鱼儿,土司王不择手段,想尽办法,把别人家池塘里放养的鱼儿都弄来放入灵溪,供他一个人垂钓享乐,还要宫女陪在他身旁为其摇风打扁,配制鱼饵。他还下了一道圣旨,谁也不许到灵溪去钓鱼和捕鱼,只能让他一个人在灵溪里钓鱼,所以古时候,当地人又把灵溪叫做“土司河”,意思就是说灵溪是土司王的河。
传说土司王的金银珠宝堆积如山,不计其数。有一年的冬天,土司王命令部下把许多金银珠宝倒进灵溪钓鱼台前的深潭里,然后又下令叫几百名青年男女,脱掉身上衣裤,光着赤条条的身子,要他们下水把金银珠宝全部捞出来。寒冬腊月,风雪袭人,男女青年顾不得寒冷,在冰冷刺骨的河水里捞来捞去,忙过不停,而土司王和他的左右大臣却坐在龙船上上烤火,看热闹,并哈哈大笑说:“捞不着金银珠宝的统统杀掉!”
这几百青年男女为了活命,不顾一切在水里捞呀捞,最后终于把金银珠宝全捞了上来。大多数人捞得了金银珠宝,只有少数女人没捞得,只好站在河水里发抖,等死。土司王看了又看,又哈哈大笑起来,笑罢,把笑脸一沉,命令道:“把捞得金银珠宝的人统统斩掉,把未捞得的女人全部留下来。”
物换星移,时光荏苒。千百年弹指一挥间,一代代土司王不复存在,只留下垂钓灵溪的传说。心怀社稷也好,昏庸无道也罢,历史的传说已成笑谈,唯有青苔纵生、缄默无语的钓鱼台,静静地伫立在灵溪河边,不离不弃,任凭风吹雨打,河水洗刷,守望着永不复回、年年更新的灵溪,讲述着一代代帝王曾有过的是非功过。如今,它成了静止的文物,活着的文化,成了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老司城世界文化遗产。
万物有归期,河山不改样。随着岁月的变迁,吊井岩已演变成一个村庄的名字,而钓鱼台的传说似乎显得有些荒诞不经,却在民间一代代接力流传。有谁能够封住百姓的嘴舌?又有谁能改变民间这接力流传的传说?
多少次,我漫步灵溪河边,看着蜿蜒流淌的灵溪,凝望幽静沧桑的钓鱼台,思绪翩飞,仿若穿越在古代。冥冥中,耳畔回响起远古的涛声,心里自然生出些许疑惑与不解,为什么钓鱼台竟会为后人留下如此的传说?我百思不得其解,其解又让我难以置信。
“帝王将相莫都是好的,难道就没有一个坏的吗?”果真如此吗?我曾走村入寨,夜宿农家,讨教过当地许多老人,试图考证其真伪,探访传说的究竟,回答却异口同声——这都是一代代的人流传下来的,民间的传说都是这么讲的。
灵溪悠悠,钓鱼台无言。那留给我们的民间传说,究竟是真或是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