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地火奔流
栓柱十六岁那年的秋天,日本投降的消息像一阵狂野的秋风,席卷了中国大地,也吹到了闭塞的会宁四百户村。消息传来时,村民们先是愕然,继而是一种不敢置信的狂喜。鞭炮声在稀稀落落地响起,尽管很多人连买鞭炮的钱都没有,但那洋溢在脸上的光彩,比任何鞭炮都更明亮。
姜启容听到这个消息时,正坐在窑洞门口搓麻绳。他的手停住了,浑浊的老眼望着远处慢牛坡上已经开始泛黄的草木,久久没有动弹。过了好一会儿,两行浑浊的泪水顺着他深刻如沟壑的皱纹,悄无声息地滑落。他抬起粗糙得像树皮的手,狠狠抹了一把脸。
“好啊……好啊……小鬼子败了……”他喃喃自语,声音沙哑得如同破锣。没人知道他此刻心里翻腾的是什么。是终于看到践踏祖国的外敌覆亡的快意?还是由此想到了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与另一种敌人浴血奋战、最终长眠于此的英灵?或许兼而有之。
栓柱已经长成了半大小伙子,虽然长期的营养不良让他显得有些瘦削,但骨架已经撑开,眉眼间有了父亲的坚毅轮廓。他兴奋地跑回家,看到父亲脸上的泪痕,愣了一下,随即也沉默了。他懂事地没有多问,只是默默地拿起水桶去挑水。
然而,喜悦是短暂的。日本人走了,头顶的天空却并未真正放晴。国民党政府忙着“接收”,大大小小的官员像蝗虫一样扑向光复区,贪污腐败,横征暴敛,比以往有过之而无不及。会宁县的百姓发现,压在他们身上的大山,一座也没少,反而更沉重了。保安团长赵保元摇身一变,成了“抗战有功”的地方维持力量,气焰更加嚣张。
姜启容家的日子,并没有因为抗战胜利而有丝毫好转。赵保元似乎把对姜启容的迫害当成了一种习惯,一种彰显自己权威的方式。苛捐杂税依旧,刁难欺凌依旧。姜启容的身体越来越差,咳嗽得越来越厉害,那几块银元换来的药材早已用完,病情反复发作,佝偻的脊背几乎弯成了九十度。
但有些东西,在悄无声息地改变。
开始有一些陌生的“货郎”或“走方郎中”出现在村子附近。他们不像以前的货郎那样高声叫卖,而是更沉默,眼神更机警。他们有时会“偶然”路过姜启容家的窑洞,讨碗水喝,歇个脚。喝水的间隙,会压低声音说一些外面的事情:某个地方的老百姓抗丁抗粮成功了,某个镇的贪官被吓跑了,北边“那边”的队伍越来越壮大,老百姓都盼着他们来……
这些只言片语,像一颗颗火种,撒在姜启容早已干涸的心田。他从不主动打听,只是默默地听着,浑浊的眼睛里偶尔会闪过一丝极亮的光。栓柱则对这些消息充满了好奇,总是竖起耳朵仔细听,眼睛里闪烁着年轻人特有的、对未知世界的憧憬。
有一次,一个自称姓王的“郎中”,在给姜启容把脉(其实姜启容的病根哪里是郎中能治的)时,趁着栓柱出去喂鸡的工夫,极快地在姜启容手心划了几个字:“形势变,再坚持。”
姜启容浑身一颤,死死攥住了拳头,仿佛要把那几个无形的字刻进骨头里。
平静(或者说死寂)的村庄地下,仿佛有炽热的地火在奔流。村民们私下里的议论多了起来,对赵保元和国民党政府的怨气不再像以前那样深深压抑,有时甚至会公开抱怨几句。连以前跟着赵保元狐假虎威的姜老五,似乎也察觉到了什么风声,变得收敛了不少。
一九四七年的春天,一个爆炸性的消息终于像惊雷一样传来:共产党的军队——现在叫人民解放军了——打回来了!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连战连捷,已经逼近陇东地区!
消息像野火般蔓延,恐惧攫住了地主乡绅和赵保元之流,而希望则像春草一样在贫苦农民的心中疯长。
赵保元慌了神,保安团日夜巡逻,如临大敌,对村里的控制变本加厉,盘查得更紧,试图掐断任何可能与“共匪”联系的渠道。气氛空前紧张。
一天深夜,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激烈的敲门声再次响起,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急促。姜启容的心猛地缩紧,栓柱也惊醒了,紧张地抓住父亲的胳膊。
姜启容示意栓柱别出声,他挣扎着下炕,摸到门边,沉声问:“谁?”
门外是一个完全被雨水浸透、声音却异常熟悉的身影:“姜大叔!快开门!是我,小刘!”
姜启容猛地拉开门,狂风暴雨瞬间灌入。门外站着的,正是多年未见的小刘!他不再是当年那个瘦弱的小战士,而是穿着一身湿透的灰色军装(虽然没有任何标志),身姿挺拔,脸上带着历经战火洗礼的沉稳和急切,腰间挎着盒子炮,身后还跟着两名同样精干的战士。
“小刘……同志!”姜启容激动得声音发抖。
“姜大叔,长话短说!”小刘闪身进来,语速极快,“大军马上就要打过来了!我们是先遣队的,负责侦察和联络。赵保元的保安团可能要跑,也可能要最后疯狂一把。组织上派我过来,一是确保您的安全,二是……”他顿了顿,目光灼灼地看着姜启容,“请您做好准备,配合我们,迎接解放!”
解放!这个词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姜启容心中积压了十几年的阴霾。他老泪纵横,身子晃了晃,差点栽倒,被小刘一把扶住。
“好……好……终于……终于盼到了……”他泣不成声。
窗外,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窑洞里,油灯如豆,却仿佛照亮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地火,终于要喷薄而出了!
(第十一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