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残荷醉清秋
作者:谢述连
秋日的阳光像被滤过的蜜糖,缓缓流淌在莲塘之上。那几株残荷,褪去了夏日的浓艳,却平添了几分清瘦的风骨。荷叶边缘已泛起枯黄,却依然倔强地挺立着,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生命最后的尊严。偶有微风拂过,枯叶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宛如一位老者在低声诉说岁月的故事。
莲塘的水面不再如夏日那般拥挤,几朵迟开的莲花却格外引人注目。花瓣已不再饱满圆润,边缘微微卷曲,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美。颜色也从粉白渐变为淡紫,最后定格为一种近乎透明的浅褐色。这样的莲花,没有了盛夏时的张扬,却多了一份含蓄内敛的气质。它们静静地浮在水面,与枯黄的荷叶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莲塘周围,芦苇已抽出雪白的芦花,在秋风中轻轻摇曳。水边的野菊零星开放,虽然不如春日繁花似锦,却自有一番野趣。偶尔有蜻蜓掠过水面,点起一圈圈涟漪,惊动了正在打盹的青蛙,扑通一声跳入水中。这些细微的声响,为静谧的莲塘增添了几分生机。
站在塘边,望着这幅秋日莲塘图,不禁让人想起古人“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句。这残荷枯莲,不正是秋天最动人的风景吗?它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轮回与永恒。
秋日的莲塘,最是适合独处沉思。晨雾未散时,水面笼着一层轻纱,残荷若隐若现,宛如仙境。待到日上三竿,阳光穿透薄雾,将枯黄的荷叶照得近乎透明,能看到叶脉间细密的纹路,那是生命走过的痕迹。傍晚时分,夕阳为莲塘镀上一层金边,残荷的剪影投在水面,随着波纹轻轻晃动,仿佛在跳一支无声的舞。
这样的时刻,最适合捧一卷书,坐在塘边慢慢品读。或是干脆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望着水面发呆。看一片枯黄的荷叶缓缓沉入水中,看一朵残莲在风中轻轻点头,看一只水鸟掠过水面惊起圈圈涟漪。这些细微的动静,在秋日的莲塘都显得格外清晰,仿佛能听到生命在低语。
偶尔有落叶飘入水中,枯叶像一叶小舟,在水面缓缓漂移。蚂蚁们排着队爬上这艘“小船”,开始了它们的秋日冒险。几只麻雀停在残荷上,叽叽喳喳地讨论着,时而低头啄食莲蓬里残留的莲子,时而警觉地张望四周。这些小小的生灵,为秋日的莲塘增添了无限的趣味。
在这样的时刻,时间仿佛变得缓慢。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季节的流转,生命的轮回。残荷虽然枯萎,却孕育着新的生命;莲花虽然凋零,却留下了饱满的莲蓬。秋日的莲塘,教会我们欣赏生命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盛放还是凋零,都有其独特的美。
莲的文化意蕴,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到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莲花始终是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它不仅是一种植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代表着高洁、清雅与坚韧。
在佛教文化中,莲花更有着特殊的地位。佛经中常以莲花喻指佛法,取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寺庙中的佛像多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象征着超脱尘世的境界。秋日的残荷,在佛教徒眼中,则代表着放下执着、回归本真的修行境界。
而在民间,莲花则被赋予了更多美好的寓意。莲与“连”谐音,常被用来象征连年有余、连连高升。莲蓬多子,又成为多子多福的象征。秋日采摘的莲蓬,常被悬挂于堂前,既作装饰,又寄托着美好的愿望。
漫步莲塘,不禁想起那些与莲有关的诗词歌赋。周敦颐的《爱莲说》道出了莲花的高洁本质,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则描绘了莲花的自然之美。而秋日的残荷,在文人笔下又别有一番韵味。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将残荷与秋雨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意境。这些文化意蕴,让平凡的莲花变得不再平凡。它不仅是自然界的一种植物,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秋日的残荷,在文化的浸润下,也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站在秋日的莲塘边,望着残荷枯莲,心中涌起无限感慨。生命如同这四季轮回的莲花,有盛放时的绚烂,也有凋零时的静美。盛放时不必张扬,凋零时不必哀伤,因为每一个阶段都是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
残荷教会我们接纳生命的残缺美。那些枯黄的荷叶、卷曲的花瓣,虽不如夏日时那般光鲜亮丽,却自有一种沧桑的韵味。就像人生,完美固然可贵,但缺憾往往更能打动人心。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生命的真实与丰富。
莲花更教会我们保持内心的纯净。它生于淤泥之中,却能保持自身的洁白无瑕;它长于浊水之上,却能散发淡淡的清香。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我们是否也能像莲花一样,不被外界的污泥所沾染,保持一颗清明的心?
秋日的莲塘,是一本打开的生命教科书。在这里,我们可以读到关于坚持、关于淡泊、关于轮回的哲理。残荷虽枯,却依然挺立;莲花虽谢,却留下丰硕的果实。这何尝不是生命最好的写照——重要的不是外在的形态,而是内在的精神与传承。
当夕阳西下,为莲塘披上最后一层金辉时,我轻轻拾起一片枯荷,夹在随身携带的日记中。这不仅是秋日的纪念,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愿我们都能如这秋日的莲花,在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能保持清雅与从容,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2025年10月24日




作者简介
谢述连(笑章爷),江西兴国人,中共党员,经济师。曾在多种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种类型的文章,多次获得各种奖项。退休后喜欢摄影和写作,容易触景生情,喜好借景抒情,用景物抒发不一样的情怀,用素笔书写不一样的人生,不唯书而书,只为抒而书。
(图文供稿:谢述连)
《新京都文艺》
欢迎原创首发佳作投稿!
投稿请加微信:874376261
投稿邮箱:874376261@qq.com
来稿请附个人介绍、自拍照片
以及注明作者微信号等通联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