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刘俊峰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在清河小学度过了五年的小学生活。当时校点很多,读书条件很艰苦,一切在百废待兴之中,基本上是处于半天读书,半天生产劳动的状态。
当时,由于父亲在外地工作,几个月甚至半年回家一次,家庭根本无法照管,我母亲是个连扁担大的“一”字都不识的农村妇女,靠她勤劳的双手,抚育大了我兄弟姐妹五人,我们五兄弟姐妹也比较听话,生活上基本不用母亲操心,大的领小的,按现在的话说“活活是拖大的”,全家的繁琐家务就靠母亲一人,一年到头别人家分到生产队的“红”,而我家不但分不到,反而要倒缴“口粮款”。每次生产队分粮食,别人家人背马驮,而我家只要用“茶箩”提。今天回想起来,真是一把“心酸泪”。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读出书来的。
到了读书的年龄,姐姐和我一起读书,学校在当时的生产队水磨蹍子旁的两间土墙瓦房里,学校名叫“耕读学校”,当时的条件相当艰苦,老师连一间休息室都没有,雨水天教室里泥满地,天上下大雨,教室里下小雨,外村的胡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脑海中就像昨天才发生的事:由于教师没有住宿的条件,教师也走教,每天胡老师背着一杆“老火枪”,因他喜欢打鸟,挎着一个大口袋,常年累月沿着中泥河、清水河来回,口袋里装满学生的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作业本和自己的午餐——“饭团子”,回家时装满一口袋作业本。胡老师一人承担一、二年级的复式教学,教室里没有课桌,每边两个土基,中间一块木板,木板长2米,宽仅0.3米,每块木板坐4人,坐的是石块或土基,教室里没有黑板,教师在石灰墙上用烧柴后黑锅烟子把墙抹黑当黑板。并且两个年级的学生坐的方向一致,共用一块黑板。条件尽管如此,但他工作非常尽力,白天,胡老师一会儿教一年级,二年级做作业;一会儿教二年级,一年级做作业,学生们倒觉得挺有趣,于是参差不齐的读书声在教室里彼起此伏。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胡老师永远不知疲倦,就像一台永不停息的机械。由于常年的工作方式,他早于习惯了这种教书育人的生活。夜晚,他还要在煤油灯下挑灯夜战地批改一大口袋学生的作业、备课、刻苦钻研教材、自编教材等等工作。再加上他身体残疾,眼睛瞎了一只,为了搞好教育工作,遇到天阴下雨,教室里光线不足,他只好让同学们在教室里读书、用竹棍在地上写字、背诵课文。胡老师嗓子特别好,是出名的“女高音”,他最爱唱的歌曲是《洪湖水,浪打浪》、《天仙配》、《白毛女》等等歌曲。他唱腔是女声,他工作干累了,每当下课时,他都唱几句给我们听,解除上课的疲劳。或者给同学们讲故事,我现在还记得《狼来了》、《老变婆》等等故事。同学们很喜欢他,我们受到胡老师优美歌声的陶冶,自然而然就跟着老师哼上几句,喜欢胡老师上的课,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提高了。
学生读书也非常的艰苦,不管下雨、天晴,上学、放学都是赤着脚,没有作业本,有条件的家庭通过熟人托关系,搞几张废报纸当作业本,没有作业本的同学,用一根竹棍在地上画。教科书仅有语文、数学两本书,连书包也没有,用手拿着到学校上课。大待小的姐姐把我拿书,别人打我了,姐姐就帮我护气找人论理。学生基本上都是带着弟弟、妹妹读书的。我就是姐姐带着我读的,姐弟俩在一班读,我6岁,姐姐8岁,但姐姐的成绩反而没有我好。我是班长、小斌是副班长、润润是学习委员,每周我和小斌都要去陈广完小开会,陈广完小二年级写出“挑战书”,我们学校要写相应的“应战书”。每次去陈广完小,都要经过搭在清水河上的“架子桥”,桥的两端是木架子,中间用一颗大树,破成两半后的一半搭在两端的木架上的,干天还可以胆战心惊地走过;可在秋天,特别是每年的九月份开学,正是涨洪水的季节,洪水满满的一河,要蔓边要蔓边的,六、七岁的孩子根本不敢从桥上走过,只好从桥上爬过去,吓出一身冷汗。
生产队的肥料不够用,学生上午上课,下午到山上去捡牛马粪,第二天每人背着一篮牛马粪交给学校,学生捡粪的积极性高,几天的功夫,牛马粪堆积如山,然后交给生产队。有时胡老师还亲自带我们去割“青蒿子”作肥料,记得有一次,由于我年纪最小,不会使用镰刀,我抓起一把青蒿子,用力一割,把左手的中指割了一大块皮,鲜血直流,在这万般无赖之时,胡老师急中生智,他叫我过去,远离其他学生,叫我把左手伸出来,他突然解裤子上纽扣,我好觉得奇怪,他说:“不要怕,马上就不出血了!”于是我伸出了左手,胡老师的一泡尿冲洗,血马上止住了,当是觉得胡老师“土办法”太多,太羡慕了。直到现在我左手中指上还有一块伤巴。虽然学生是处于半天读书;半天劳动的状态,但学习相当刻苦,每天早上,学生到校,都会自觉的读书、在地上写字、做作业。没有吵架的、打架的、干坏事的……
到了三年级,我们转到了陈广完小就读,条件就比“耕读小学”好多了,有操场、宽敞的土木结构教室,有学生下课的活动场所,但下雨泥满地,天晴灰满天。同时,也遇到了很多好老师,他们大部分都是民办教师或者代课教师,虽然文化层次低,但各位老师都有一颗献身教育事业的火热的心,他们许多老师虽家境贫寒,但对待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的投入,那么的尽力、那么的耐心。金官公社每学年进行各科的统考、竞赛,都少不了我。每年举行教育教学统一考试,我年年获得金官公社中心小学的表彰,这一辈子印象最深的一次:有一学年末考试结束,全公社的学生在金官公社中心小学集会,我记得在大榕树下,当时金官公社中心小学的校长在台上宣读获奖名单时,当读到我的名字时,全体师生投来了羡慕的目光,有些学生便小声议论开了……中心小学校长亲手给我发了奖品:1个书包,上面写着毛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厚厚的1扎作业本,还有1个漂亮的文具盒,在当时能拿到这么多的奖品,是不可思议的。这时候,我暗下决心,时时提醒自己,不能骄傲,要为家乡争光。我心中的那种自豪感和幸福感,是难以言表的。
1981年7月,我们班毕业了,我和同村的一个同学以优异的成绩被永胜县第三中学录取,我俩一个拿被子,一个拿草帘子和床单,一铺睡觉,一起学习。打破了清河大队多年来没有考上永胜县第三中学初中生的记录。在当时,永胜县第三中学每届招两个初中班,金官、杨伍的学生占了一个半班,其他大队的不是“光头”,就只是一、二个“独生子”。
后来,因家庭条件困难,我考取了丽江地区师范学校普师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丽江地区永胜瓷厂子弟学校任教14年;后又调往永胜县仁和镇任教9年;2011年又调回永胜县三川镇任教13年,现还在三川镇任教。
回想起自己的小学生活,真是有笑有泪,有喜有忧。当时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我的脑海里久久难忘,每当我思想懈怠的时候,往事在鼓励我辛勤工作;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往事给了我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每当我受到表彰的时候,往事更是鞭策我奋勇向前……
一眨眼功夫,便到了“不惑”之年。我能有今天,得益于我有一个平凡而伟大母亲,她虽然“目不识丁”,却从小教我怎样做人;得益于我的小学的启蒙老师,循循善诱,言传身范;得益于常年奔流不息的清河水的滋养,得益于家乡这片沃土。我将继续保持清河水的清、透、明的精神,永远向着一个方向前进!
2025年5月29日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