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端婧新书《词海凝韵》分享会
第二辑 嘉宾点评
诗意生辉映万象 情感哲思韵悠长
——党端婧《词海凝韵》
王芳闻
党端婧是我在诗歌领域里的“闺蜜”,我们同处唐诗故里的古城西安,相知相交许多年,情同姐妹。她是航天领域的处级干部,却又钟情于诗苑,长年累月,笔耕不辍。退休之后,更是诗情澎湃,奔涌不息。她的新作《词海凝韵》犹如一部宏大的心灵史诗,以数百首诗歌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情感丰沛且内涵深邃的艺术画卷。这些诗歌,宛如繁星点点,照亮了读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折射出时代的光辉与岁月的悠韵。
一、社会生活的敏锐洞察与责任担当
党端婧视野宏阔,境界高迈,对国家的重大事件以及社会现象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并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诗人在龙泉山庄系列诗歌中聚焦于祖国乡村振兴这一时代主题。如《龙泉山庄采风笔会抒怀四首》详细描述了龙泉山庄的发展变化,“龙泉山庄办笔会,有若梧桐引凤飞。老兵诗友放声唱,丝路文朋情相随。”展示了文化与乡村建设的融合;“嵯峨山下换新颜,贫穷僻壤变了天。五沟七梁成宝地,脱贫致富树典范。”则体现了乡村脱贫致富后的崭新面貌,这些诗歌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更表达了对国家政策的拥护和对人民奋斗精神的赞美,展现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国家发展的美好期望。
二、历史文化的诗意回溯与精神传承
党端婧曾是中学的语文教师,对古典文学有着深厚的积淀,她的诗歌中总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她善于从历史故事和文化传统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富有韵味和深度的作品。《赤壁怀古》中,“惊涛拍岸一如前,犹见魏武当年。横槊高歌,满怀壮志欲统一江山。逐鹿中原,征服孙权,风云起江南。胸怀大略,挥动雄师百万。恨东风不遂愿,大火烧毁了一江战船。金戈铁马,敌不过瑜亮帷幄神算。仰天长叹,天不助曹三分成必然。赤壁神游,临江一酹阿瞒”,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赤壁之战的壮观场景,描绘了曹操、周瑜、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形象与抱负,通过对这段历史的回顾与反思,表达了对英雄壮志未酬的惋惜和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感慨,使读者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
在《屈原永恒(外一首)》中,“粽香飘渺升云霄,龙舟竞渡逐浪高,绿水青山齐唱颂,汩罗江畔忠魂笑,忧国忧民君不识,问天无语独煎熬,屈子精神传永世,千秋万代诵离骚”,诗人通过对屈原的缅怀与歌颂,展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以及其对后世深远的影响。这种对历史文化名人的敬仰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也让诗歌具有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历史厚重感。
三、自然万象的深情礼赞与生命哲思
党端婧对自然的描绘细腻入微,且充满了敬畏与热爱之情。在《春雨》中,“情思万缕,把干渴已久的大地牵挂,吹醒情愫的萌发,弹响绿叶的琴弦,扯来满天云霞”,春雨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与力量,它不仅滋润着大地,更唤醒了世间万物的生机与希望,展现出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对新生命的期待。《梅园》里,“梅花迎春满园馨,艳丽不妖厰胸菲;南堡古寨梅园芬,络绎不绝引蜂蝶”,梅花的高洁与坚韧在诗人笔下跃然纸上,其不与群芳争艳的姿态,象征着一种超脱尘世的品质和对自我价值的坚守。而《秋是第二个春》则将秋天与春天相类比,“小区院里,山野中,流香的桂,飘红的枫,山上的松,楼下的竹,路边的杨,水岸的柳,还有花落果丰的种种,年轮又增添了一层,我记忆中的陈封故事,又一次翻腾”,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丰富与深沉,传达出岁月流转、生命轮回的感慨,让读者在秋景中感受到时光的沉淀和生命的不息。
《游惠州西湖》里“鹭穿荷雨细,鱼戏柳影柔。亭阁立画中,烟云水上流”,细腻地刻画了惠州西湖的清幽之美,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陶醉于那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之中,也不难看出诗人在游览过程中的惬意心境。而《秦岭飞雪映梅香》“漫天飘瑞雪封尘,玉树琼花一色新。红梅蓄势待劲放,秦岭冬景摄人魂”,则生动地展现了秦岭冬日雪景与红梅相互映衬的壮美画面,在冰天雪地中孕育着生机与坚韧,体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神奇魅力的赞叹以及对生命力量的敬仰。
诗人笔下的自然,不仅仅是外在的景物,更是其内心世界的映照和情感的寄托。通过对自然的赞美与思索,她深入挖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了生命的奥秘与意义,引发读者对自身存在和生命价值的深刻反思,使诗歌具有了超越自然表象的哲理深度。
四、情感世界的细腻剖析与真挚表达
怀念青春是党端婧诗歌中一抹浓郁而动人的色彩。在《怀念青春》里,“怀有太多美丽的憧憬,在温柔或凛冽的风中疾行,脚底结满的老茧,是触摸沧桑的明证,趁着心仪的星辰还没坠落,让热泪打湿每一次的感动”,诗人以沧桑而深情的笔触,回顾了青春岁月中的梦想与追求、挫折与成长,那些曾经的热血与激情、迷茫与困惑,都化作了心底最珍贵的回忆和深深的眷恋。青春的消逝令人感慨,但诗人对青春的怀念却从未褪色,这种情感真挚而强烈,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让每一个人都不禁回忆起自己的青春时光,以及那些在岁月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瞬间。
而在《六月回乡祭父母》中,情感的表达则更为深沉和悲痛。“又是六月天,我心悲情复燃,天虽比往年热,我心依然寒,十二年前六月,母亲离我而去,从此六月,成了我生命中的冬天”,诗人以质朴而饱含深情的语言,倾诉了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以及因未能在父母离世时尽孝而产生的愧疚与悔恨。这种对亲情的珍视和对父母的感恩之心,触动了人性中最柔软的部分,使读者深刻体会到亲情的珍贵和生命的无常,不禁为之动容。
五、艺术风格的多元交融与独特魅力
党端婧的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呈现出多元交融的特点。其语言优美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在《春心》中,“风停了雨就来了,雨来了就是春到了,一生写诗许多,似乎是反复写春,有时是走进春风里写,有时是站在夏夜中写,也有时带几分秋愁写,还有时迎着冬寒写,千情万绪一颗心,冷暖凉热总是春”,诗句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且通过“春”这一意象的反复运用,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感,使诗歌在音韵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诗人更是得心应手。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诗歌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情感表达更为强烈。如《红石榴》中,“张骞西域归来,揣回一朵霞云,漫天遍地扬洒,长成萼钟重瓣的红石榴,娇艳了两千年,每一个温婉舒畅的初夏”,将石榴花比作霞云,形象地描绘出石榴花的艳丽与绚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荷苑赏荷》里,“高洁清雅美无瑕,水生菡萏别他花。团叶撑起如翠盖,一茎一花朝天发。不与群芳竞出头,映日怒放独自秀,待到白露花落去,献上白藕赏中秋”,通过拟人手法,赋予荷花以人的品质和情感,将荷花的高洁与孤芳自赏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意象的构建上,诗人善于选取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意象,通过意象的组合与叠加,传达出复杂而深刻的情感与思想。例如《风的神韵》中,“起于青萍之末,行于缝隙广漠,你捉它不着,却可感到它神韵如歌,旌旗飘扬,麦田翻波,白桦低吟,杨柳轻拂,松涛滚滚,竹子仰合,百花飘香,众果坠落,还有,鼓破的白帆,倾倒的楼阁,山雨的前导,成灾的肆虐”,诗人通过风这一意象,串联起了众多自然与生活中的景象,既表现了风的多变与神奇,又暗示了生活的起伏与无常,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由上可见,党端婧的《词海凝韵》以其丰富的题材、深刻的情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了诗人卓越的创作才华和广阔的精神视野。这些诗歌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时代精神的生动写照和心灵世界的真实反映。它们让读者在领略诗歌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生命、历史、社会的深刻洞察与思考,以及对美好情感和崇高精神的不懈追求。
【评论嘉宾简介】:
王芳闻,当代丝路行吟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咸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理论讲师团团长,陕西省作家协会秘书长,现任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主席,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国际诗歌委员会主席,西北大学丝绸之路国际诗歌研究中心主任,《世界诗人》杂志总编,《丝路诗刊》主编。曾获中国第六届冰心散文奖,2017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奖,2018西班牙伊比利亚诗歌奖金奖,2019年俄罗斯普希金诗歌奖,第二届博鳌国际诗歌节年度诗人奖,第42届世界诗人大会荣誉文学博士,第十届中国诗歌春晚十佳行吟诗人奖,首届长安杜牧诗歌奖古韵新风奖,香港世界华语文学桂冠诗人奖等国内外几十种奖项。著有诗歌集《太阳雨》,《丝路雁影》,《丝路虹影》,《地球之耳》等文学著作12部。
诗文曾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星星》、《诗选刊》、《诗林》、《绿风》、《延河》、《延安文学》、《草原》、《鸭绿江》、《深圳文学》、《中国诗人》、《世界诗人》、《当代诗人》、《海外文摘》、《中国文化报》、《作家报》、《欧洲诗人》、美国《综合新闻》、越南《西贡解放报》、荷兰《欧华荷雨》报、香港《文化艺术报》、澳门《莲花时报》、台《创世纪》杂志等五十余家国内外杂志报刊刊发。被译成多种外语介绍到世界。
十二首诗歌里面的“三重丝路”
——党端婧《丝路吟唱》组诗评析
陈东林
王芳闻主席创立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之后,党端婧成为这个诗人团体中的重要成员。她的《丝路吟唱》组诗十二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性的诗意表达,突破了传统丝绸之路书写的地理叙事框架,构建了“生态丝路”、“文化丝路”与“革命丝路”三重文化理念相互交织的立体图景。这十二首诗歌不仅是诗人个人艺术成就的集中展现,更是时代精神在诗歌领域内的重要回声。
一、“生态丝路”:朱鹮与胡杨的生命张力
在《秦岭仙羽》中,党端婧以“一片纯洁羽毛”开篇,将朱鹮这一珍稀物种诗意化为“天外来客”,进而引申为对“古典美”的追寻。诗中“从青铜移步宣纸”的意象,巧妙地完成了从古代文明到现代生态保护的意识跨越:
“朱鹮,罕见的两个汉字
把石头的肌肤切开
把山涧的声线拉高”
——《秦岭仙羽》
这种将生态意识融入文化符号的写法,超越了单纯的环保主题,使朱鹮成为连接自然与人文的媒介。同样展现生态关怀的是《丝路春光》中“千年不朽的胡杨”意象,诗人写道:“绿了千年的胡杨/沙漠不再荒凉”。胡杨林作为丝绸之路上的生态屏障,被赋予了生命韧性的象征意义,体现了党端婧作为当代诗人对生态文明的深刻思考。
在《迎春花》中,诗人以“崖畔阴冷,谷风料峭”开篇,描绘了迎春花在寒风中绽放的顽强生命力。这种对自然生命的礼赞,与其“生态丝路”的理念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她对自然万物的深切关怀。
二、“文化丝路”:汉赋唐诗的基因渗透
党端婧对“文化丝路”的构建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上。《张骞出使西域》采用七言古体形式,以“奉帝命率领百人使西域/出京都风雨兼程赴征途”的简练笔法,重现了丝绸之路开辟的历史场景。诗人不仅叙史,更重在文化精神的传达,《张骞出使西域》写道:“凿空通途往西输送丝绸,异域诚服珍物朝贡天都,输出繁荣文明辉耀西天。”
在《拜谒司马迁》则展现了诗人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诗中“时间何其厚重/但一束光透足矣”的哲理思考,既是对司马迁历史贡献的礼赞,也是对文化传承机制的形象诠释。诗人以“沉浮在浩瀚史河/凝练出一世正义”的评价,精准把握了司马迁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
在《终南山》中,党端婧将秦岭喻为“一册孤本古籍”,通过“公王岭的猿人/滋水河的陶罐”等意象,实现了中华文明基因的考古式挖掘。而《我在长安等你》则以现代邀约的形式,将汉赋唐诗、秦砖汉瓦、晨钟暮鼓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当代城市图景,完成了古今文化的有机对接。
三、“革命丝路”:延安精神与一带一路的对话
党端婧作为中共党员和高级政工师,在诗歌中构建了一条连接革命传统与当代实践的“革命丝路”。《瞻仰延安》一诗中,诗人以“驱车黄土高原/几度与青山擦肩”的亲身经历为切入点,表达了对延安精神的崇敬:“延安,革命的圣地;延安,新中国的摇篮;红色基因的根脉,今日盛世的风帆。”
这种将革命圣地与当代盛世相连接的写法,体现了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性。《望南天》则以“红船”为核心意象,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诗人用“一轮旭日喷薄海上/一只红船辉映河山”的壮丽意象,将革命传统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相联系,获得了2024年金石之声诗歌竞赛一等奖。
在《丝路春光》中,党端婧巧妙地将“一带一路”倡议与古代丝绸之路相衔接:“一个声音圆了这古老的梦想/倡议一带一路/声震四面八方”。诗中“驼铃变成了汽笛”的意象转换,既体现了从古代到现代的交通工具变迁,更象征着从传统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的精神升华。
四、“三重丝路”的交融与升华
党端婧的《丝路吟唱》十二首诗歌之所以杰出,在于她成功地将这“三重丝路”理念有机融合,创造了多声部的诗歌交响曲。
在《秦川秋》(获“华夏文豪杯”当代名家荣誉百强榜散曲组冠军)中,诗人既描绘了“浩荡黄河水,苍莽终南山”的自然景观,又展现了“稻铺锦,苞擎玉,柿飘欢”的丰收景象,最后升华到“有粮人心安,砥砺逐梦圆”的家国情怀。这种将生态景观、农耕文明和时代精神相融合的写法,正是“三重丝路”理念的完美体现。
《梦回大唐》则通过“站在古遗址唐城墙之上”的穿越式叙事,连接了古代丝绸之路的“驼铃叮叮当当”与当代西安的“车水马龙”,实现了文化丝路与当代实践的对话。
由此可见:党端婧作为一位成就卓著的诗人,《丝路吟唱》组诗十二首代表了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近年以来重要的创作实绩。通过构建“生态丝路”、“文化丝路”和“革命丝路”三重理念,她不仅丰富了丝绸之路的文学表现,也为当代诗歌如何表现时代精神提供了成功范例。最后,有必要指出:“三重丝路”的构建,也许不是作者党端婧刻意而为之的,更可能是党端婧浑然天成、无意识的偶合,但这恰恰说明: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的文化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如同一颗大树的根系,在无形之中四处伸展,不经意间忽然长出了非同寻常的新枝桠,收获了一种意外的成果。
【评论嘉宾简介】:
陈东林:学者、诗人、教授、评论家,大雷霆诗歌流派创始人,中国工信部高级职称原资深评委,红学批评家,唐宋诗词专家,唐诗之路国际诗歌学会副主席,丝路文化院副院长,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出版著作十部,发表学术论文八十多篇。获得首届国际王维诗歌节金奖、国际华文诗歌大赛金奖、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节“金驼奖”。
从“丝路”到“民族文化精神”的升华
一一党端静组诗12首赏析
范 群
党端婧的《丝路吟唱(组诗)》以“丝路”为导向,用水墨笔法,把自然生态、历史人物、盛世记忆、当代发展与民族精神相溶合为一体,谱写出一曲历史厚重与时化生命力的民族文化的雄浑交响。时间关系,我仅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她的组诗进行赏析:
一是多维交织的手法,构建具有时代特色且鲜活的主体内涵
党端婧组诗十二首虽各有侧重,却紧紧围绕民族文化的“传承”与“新生”两大核心,构建起立体的主题内涵: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升华。具体涵盖了:自然与生态的过往与未来;历史与人物的精神溯源;当代与未来的丝路鲜活的生命力,民族精神的根脉与传承。比如她在《秦岭仙羽》以朱鹮为意象,将“纯洁羽毛”与“秦岭望族”的演变结合,比如她在《张骞出使西域》勾勒张骞“凿空”丝路的壮举;比如在《瞻仰延安》《望南天》中勾勒“枣园窑洞、延河油灯等;多维度,多角度构成中华民族文明的強大的根脉和高度
二是用发散性思维和电影意识流的艺术手法,形成时空折叠.诗意飞扬的感观效果
组诗把“秦岭”“长安”“驼铃/汽笛”“胡杨” “张骞” “玄奘”等看似互不相联的文化原素贯穿在一起,如同一个交响乐团,每一件乐器都有它独立的个性,但在总谱的引导下,形成一个主旋律一一民族文化的高尚交响,而这个乐团的指挥就是党端婧本人。她的思维在历史与当下以及未来之间回旋;她的指尖在折叠的时空中跳跃,但所有这一切都最终归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而这首交响曲,让受众的肺腑时而溪流潺潺,时而风起云涌波涛滚滚
三是组诗的语言和结构融古典诗的典雅和与现代诗洒脱为一体,且具创新性
通常,一部组诗的结构都会是统一的诗性模式,而党端静的组诗却打破了这一模式。为了准确的表述一个事件的本身,她的《张骞出使西域》《秦川秋》就运用了古风诗的模式。用“输出繁荣文明辉耀西天,血火洗礼三十秋”在《我在长安等你》中的“一夜看尽长安花“.“晨钟暮鼓”等古典意象,起到了化龙点睛之效,唤醒了受众内心深处的记忆和共鸣。
从组诗的语言上看,词语鲜活符合时代语境,极具诗性化风格:她在《丝路春光》中用“一个声音圆了古老的梦”在《瞻仰延安》中,她用“身影跌进延河,思绪伸入城墙”,“朦胧中案上的油灯被风点燃”等极具诗性的点睛之笔,让受众的情感与之共鸣,共同演释一曲时代交响。
【评论嘉宾简介】:
范群,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国际诗电影运动发起人之一、《香港文艺》杂志社签约作家、签约摄影师、香港文学艺术院客座教授、丝路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美洲之声编委;北京沧浪雅苑诗社艺术顾问;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艺术节金驼奖获得者。
以“丈量”为线,织就生活与亲情的诗画
——评党端婧《丈量生活》
孔裔章子
党端婧的《丈量生活》以“丈量”为核心线索,将平凡生活中的细碎片段串联成诗,在质朴的语言中蕴藏深厚情感,兼具生活质感与精神厚度,从多维度展现出这首优秀新诗的独特魅力。
一、言之有物
从“言之有物”来看,《丈量生活》扎根于真实生活场景,无一句空泛抒情。诗中所写皆为具体可感的生活画面:父亲用手“拃量”家具、衣裳与家人身板,用墨斗弹墨线;母亲农闲时踩缝纫机,用皮尺量衣衫尺寸;大弟以音符“丈量”青春,小弟用尺子画蓝图、长大后“丈量”乡村发展。每一个“丈量”场景都源于生活日常,细节鲜活如在眼前,让诗歌有了坚实的生活根基,避免了空洞的情感抒发。
二、亲情浓厚
“亲情浓厚”是《丈量生活》最动人的特质之一。诗歌通过不同家庭成员的“丈量”行为,勾勒出温暖的亲情图景。父亲的“拃量”里,藏着对家人生活粗中有细的亲情关怀;母亲踩着缝纫机丈量衣衫,一针一线都是对家人的疼爱;大弟用音符抚慰小弟,是兄弟间的温情;
小弟从量画蓝图到丈量乡村,承载着家庭精神的传承。这些细节无需刻意渲染情感,却让亲情如春雨般浸润人心,读者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凝聚力。
三、言辞朴实
“言辞朴实”是《丈量生活》的另一显著特点。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与复杂的句式,语言直白如话,却极具表现力。“老爸是木匠”“喜欢用他的大手”“母亲把缝纫机踩个不停”等句子,如同日常对话般自然亲切,却精准勾勒出人物形象与生活场景。这种朴实的语言风格,与诗歌所描绘的平凡生活相契合,让读者更易产生共鸣,仿佛在听诗人讲述自家的生活故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四、虚实巧妙
在“虚实转换”的运用上,《丈量生活》处理得巧妙自然。“实”的是家人具体的丈量动作,如父亲的手量、母亲的皮尺量、小弟的尺子量;“虚”的则是“丈量”所承载的深层含义——父亲丈量的是对家庭的责任,母亲丈量的是对家人的关爱,小弟长大后丈量的是乡村的未来与自身的担当,诗人自己遇事“丈量”的是人生方向。实物丈量与精神层面的“丈量”相互交织,让诗歌的内涵更丰富,从具象场景升华为对生活与人生的思考。
五、小中见大
“小中见大”的手法让《丈量生活》的格局得以拓展。诗歌聚焦于一个家庭中成员的“丈量”小事,却从中折射出更广阔的主题。小弟从量蓝图到带领乡村致富表现了个人的成长,“我”受家人影响遇事“丈量”展示了家庭精神的传承,“弄明白寸之长尺之短,再确定方向”涵盖了对生活态度与人生选择的探讨,以家庭的小视角,展现了生活的智慧、成长的力量与责任的意义,让诗歌超越了个人生活记录,具有普遍的共鸣价值。
六、有骨有肉
而“有骨有肉”则体现在《丈量生活》既有清晰的结构脉络,又有丰满的细节填充。“骨”是“丈量”这一核心线索,贯穿全诗,从父亲到母亲,再到兄弟与“我”,围绕“丈量”展开叙述,结构严谨有序;“肉”则是诗中的生活细节,如父亲“在木材上轻轻一弹,奏响了全家希望的琴弦”,母亲“多少个日夜的劳累,让我们穿上过年的新衣裤”,这些细节让人物形象更立体,生活场景更生动,让诗歌既有骨架支撑,又血肉丰满,充满生命力。
《丈量生活》以平凡生活为底色,用质朴语言书写亲情与成长,在虚实交织中传递生活智慧,是一首兼具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的佳作,让读者在品味生活细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歌的独特魅力。
【评论嘉宾简介】:
孔裔章子:族名孔维群,孔子七十八代孙,教授、诗人、作家、画家,原《羊城晚报》策划中心策划,西安美术学院学报编辑, 西安艺术学院院长,现为丝绸之路文化院副院长、丝绸之路国际书画院执行院长、《世界华语童诗童谣精品选》主编,出版有《古风童谣十四行》《江门叱石山赞900句》《解密清明上河图2660句》等多部诗集、 小说 、剧本、专著发表并获多项国内外大奖。
诗歌之美在于心灵
一读党端婧诗随感
董发亮
我一直以为,当一个人把内心世界的真实、真切感悟灵动独白时,她的诗就有了真切的心声,她的诗句就有了本体真实的思想和灵魂,就有了真情的传达和灵魂深处的呐喊。
党端婧的诗就有这种景象。读她的《丝路吟唱》组诗,有种物语叫朴面而来。解读她的诗,可谓诗意人生无穷年。她把日子过成了汉字烹调的诗,把岁月过成了心灵独白的词,把岁年过成了《诗海凝韵》的歌,步随影移,边行边歌,一任随心而语,随性而发,质朴纯粹,直击人心灵的柔软,牵动神经引发共鸣。
这是诗的神力,也是党端婧诗风的灵奇。
我以为,党端婧诗歌有六度:一是有美学色彩的韵度;二是有感官冲去的强度;三是有哲学深思的深度;四是有古典风昧的广度;五是有女性诗人柔美亲和度;六是有传统文化的绵醇度。以上六度,酿就了党端婧诗歌独具特色,别尔不群的诗品特质,而被读者传唱和认可。
为诗而生,向阳而长,青翠宜人,构成了觉端婧诗歌的内核和外延。
【评论嘉宾简介】:
董发亮,中国作协、中国摄协会员。作家、摄影家。陕西名人协会副会长,陕西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大西部》杂志总编。首届国际王维诗歌奖金奖获得者,首届大湾区世界华文散文诗大赛金奖获得者,首届国际冰心文学奖获得者。文化部文化艺术人才“影响中国”100位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