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 婆 与 个 旧
作者 薛子乐
主播 王若楠
外婆总爱坐在阳台的那棵老藤篾椅上,轻声细语给我讲好多好多关于个旧的故事。
"二十多年了,个旧就是这个样子了——金湖的雾照样绕着堤岸,老巷的青石板照样映着人影,就连巷口的那棵三角梅,都还像当年一样,开得热热闹闹"。忽然间外婆收住了话。她的眼神忽然间象明亮了起来,眼中如星光特别有神:“但当年的热闹,你们小辈是真想象不到的。”我不知道外婆当年与这三角梅有什么甜美或秘密的故事。
那时的个旧,是云南人眼里的“小香港”。外婆说,锡矿的地层下开采到选洗,再到冶炼成锡锭的生产正旺盛呢。在那些年月里,昼夜不停地往外地运锡锭。车站前的街道永远挤满了人,南来北往的客商操着各地口音,钻进街边的饭馆、商铺。到了晚上更热闹。人民路的霓虹灯比昆明还亮,电影院门口排着长队,卖冰棍的小贩推着车穿梭在人群里,吆喝声混着工厂下班的自行车铃声。城市的喧哗与热闹能到后半夜。“那时候我们个旧的经济,占了云南的半壁江山”外婆说这话时,手指会轻轻敲着椅子的扶手,像是在数当年的荣光。
“小香港”这三个字,是我从小听到大的。小时候跟着外婆去买米线,摊主阿婆会指着墙上泛黄的老照片说:“你看这张,当年我在人民路卖糖葫芦,晚上灯一亮,街上的人挤都挤不动!”照片里的街道确实热闹,穿中山装的男人、扎麻花辫的女人,还有举着气球的孩子,都在暖黄的灯光里笑着。那时我还不懂“半壁江山”的分量,只觉得“小香港”这名字真洋气,好像这座小城,藏着讲不完的热闹故事。
在我印象里,每一个"个旧人"都会在内心里藏着一份让人感到特别骄傲自豪的心情。
楼下修钟表的李叔,抽屉里总放着一枚很旧的锡制徽章,是他父亲当年在锡矿工作的纪念章,给我修表时会拿出来擦一擦:“这可是老物件,当年咱们个旧的锡矿中,能提炼出很多稀有金属,能有造飞机零件,全世界都有名!”学校门口卖凉米线的张姨,给我装米线时总会多放一勺酸汤:“咱们个旧的味道,外面可做不出来,当年多少外地人专门来吃这口!”就连班里的同学,聊起家乡时都会挺起胸脯:“我爷爷说,以前别的地方还没有路灯的时候,咱们个旧的人民路,晚上跟白天一样亮!”
如今的个旧,少了当年“小香港”的喧嚣,多了几分岁月的温软。金湖的雾还是清晨就来,傍晚的晚霞照样把湖水染成橘红。个旧人依旧会在饭后绕着金湖散步,聊起当年的辉煌时,语气里仍藏着掩不住的自豪。
我二十岁这年,在锡都博物馆里见过当年的锡锭,泛着温润的金属银光,旁边的文字写着“个旧锡业,曾支撑云南工业半壁江山”。那一刻忽然懂了,这份骄傲从不是空穴来风,是一代代矿工用双手在矿洞里刨出来的荣光,是刻在这座城骨子里的底气。
外婆说:“现在的个旧安静了,但挺好。”没有了当年的车水马龙,却多了金湖的柔波、老巷的花香,还有那份藏在日常里的从容。而我的二十岁,恰好遇见这样的个旧——既听着“小香港”的旧故事,也感受着小城当下的温柔,把这份跨越时光的骄傲,悄悄融进了青春的记忆里,成了独属于我的、关于外婆与个旧故乡的浪漫。
~~~~~~~~~~~~~~~
作者简介:薛子乐,2005年 1 月 23 日出生于云南个旧,成长于这座充满人文底蕴的城市。受教育经历始终与云南紧密相连,从个旧走向春城昆明,现为昆明理工大学艺术设计系大三学生,共青团员。
主播 王若楠
【主播简介】王若楠,十岁的朗诵小达人,用纯真童声为文字赋予生命色彩。她用清澈稚嫩的嗓音吟诵古诗的千年风雅,以灵动真挚的情感演绎童话的奇幻世界。在话筒前,她不仅是朗读者,更是童心的传递者——让传统经典焕发新生,让文学意境浸润心田。那稚气未脱的声音里,藏着对世界的热切探索, 也架起了少儿与经典文学的彩虹之桥。
*~*~*~*~*~*~*~*~*~
栏目编辑部
顾问 毛诗奇 邓耀泽
李敦伟 杨振昆
编委 毛诗奇 李敦伟
曹立萍 真 真
主编 曹立萍
副主编 真 真
常驻作者
毛诗奇 欧之德 杨振昆 邵春生
周艳珍 真 真 杨艳秋 孙大虹
李文选 张家贵 苏建华 陈怀志
高春林 王礼贵 李敦伟 杨杭澄
曾玉龙 高国斌 姚顺忠 沈道明
龚太美 胡连勇 耿 良 陈吉生
段 锡 段飞虎 徐宽叙 陈 杰
周 密 陆廷荣 邵莉萍 刘 玲
蓝 鹰 邓耀泽 岳霞丽 曹立萍
李松祥 汤 林 李琼惠 毛秋实
焦玉琼 阿佤一枝花
常驻主播
邓耀泽 文 鹤 燕 子 赵 文
左莉明 一 萍 汪玉丹 刘 敏
秦 芳 杨艺琳 萧 沣 月满西楼
吉 晶 歌者常乐 祥云
本栏目是一个公益文学园地,欢迎文学爱好者投稿,投稿文章以诗词、散文、杂文、科普、故事、微小说、文艺评论等原创作品为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方向,不得涉及政治、宗教。拒绝低俗不雅文字,作者应对文章内容负责。本栏目为作者和主播提供公益休闲娱乐文艺平台,作者、主播、编辑均无稿费报酬。
若2个月后仍未发布的稿件作者可另行处理。
翰墨无食能养性 诗书非药可医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