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诗联学院】高研班第三十九讲:
同声诗
同声诗:同声诗起源于中国古代,特别是在汉代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文人墨客通过创作同声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通过音乐来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同声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声诗主要应用于文人雅士之间的交流和创作。在古代,文人常常通过创作同声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通过音乐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同声诗在宫廷宴会、文人聚会等场合中经常被吟唱,以展示文人的才华和修养。
同 声 诗
明·徐兴公
绿柳龙楼老,林萝岭路凉。
露来莲露冷,两泪落刘郎。
黎岭连连路,兰陵累累楼。
流离怜怜落,李郎懒来留。
留恋兰陵令,淋漓雨泪流。
岭萝凉弄濑,路柳绿连楼。
这首同声诗的特点,大家一读就知道了,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声母。这样的诗不好读,实际是更不好写,难得难得。
同声歌
张衡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
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汤。
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
绸缪主中馈。奉礼助蒸尝。
思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
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
洒扫清枕席。鞮芬以狄香。
重户结金扃。高下华镫光。
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
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众夫所希见。天老教轩皇。
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同声歌》是汉代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的诗作。这是一首合乐可歌的文人乐府,题目是据《周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取义,借写新婚夫妇的相得心情,比喻志趣相同的人互相呼应,自然结合,可能有所托喻和寄寓。此诗写新婚夫妇的喜悦,以新妇的口吻,自述尽妇道,供妇职,希望能与丈夫永久恩爱,求得白首不忘的幸福。全文运用比兴手法,笔触细致委婉。
诗把女主人公的心理刻画得很细腻。从“洒扫”以下写的是房帷之乐,尤其“衣解”六句,可谓色情。但描述的是年轻夫妇新婚的“性启蒙”的情形,虽然色情,却不阴暗,可以想见汉人性观念竟相当开化,不像后世“说着丑,做着妙”(据说是吕仙诗)之类的伪君子腔调。
同声歌同样起源于中国古代,但它的应用范围更广。除了文人创作的同声诗外,民间也有大量的同声歌流传。这些歌曲通常反映了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情感,具有浓郁的民间特色。
同声诗与同声歌虽然都强调诗歌与音乐的结合,但它们在定义、历史背景和使用场景上存在一定的区别。同声诗更侧重于文人创作的诗歌形式,而同声歌则更广泛地应用于各种场合,包括民间和宫廷。通过了解这些区别,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两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盘古诗联】高研班第三十九期作业:
出题:蔡巧灵
写作方式:从头到尾就是一个声母,创作绝句。 创作《同声诗》绝句,题目自拟,统一使用平水韵,韵部自选,格律自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