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期
《笔韵传心 墨香致远》
—书画家张庆业的书法人生与艺术哲思
文/孙成贵
诵读:马泽江
在当代书法艺术的长河中,张庆业老师以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将传统书法的神韵与现代审美意趣相融,每一幅作品都如同一盏明灯,在传承与创新的维度里熠熠生辉。他的书法,不仅是线条与结构的艺术呈现,更是对人生哲思、文化底蕴的深情诉说。
一、墨色春秋:书法里的精神长卷
张庆业老师的书法作品,兼具传统碑帖的沉雄与帖学的灵动。观其《光照千秋》,笔力雄健,气韵轩昂,如江河奔涌,将“光”之澄澈、“照”之绵长、“千秋”之厚重,以酣畅的笔墨铺陈开来,似在诉说文化传承的永恒价值,让观者于墨色中见历史纵深,于笔锋间感精神传承。
《善缘》一作,则尽显笔墨温情。金黄书迹在朱红笺纸上流转,“善”之豁达、“缘”之妙趣跃然纸上,落款“乙巳清秋”与印章相得益彰,既见书法的形式美感,又含对人际因缘、向善之德的哲学思考,恰如一缕清风,拂过人心,唤起对善意与缘分的珍视。
而《精气神》更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凝于笔端。“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的题跋,与主体大字形成呼应,笔墨间既有“精”的凝练、“气”的贯通、“神”的飞扬,又借传统哲思阐释着生命的根本力量,让书法超越技艺层面,成为精神世界的具象表达。
《寿山福海》则是对长者的诚挚祝福,金墨绘就的“寿山福海”四字,潇洒飘逸如行云流水,辅以枫叶点缀,红金相映间,将“寿”之绵长、“福”之广袤、“海”之辽阔熔于一炉,既是对八十岁以上老书画家的敬意,更是对生命长度与厚度的艺术礼赞。
二、师古融今:在传统与创新间的深耕
张庆业老师的书法,深植于传统沃土。他遍临诸帖,从“二王”的飘逸到颜柳的雄浑,从魏碑的古朴到篆隶的苍劲,博采众长,化为己用。但他并非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笔法、结构中注入现代审美意识,让每一幅作品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时代的鲜活气。
这种“师古不泥古”的创作理念,在其系列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无论是挂历形式的《光照千秋》《善缘》,还是装裱成框的《精气神》《寿山福海》,都在载体与呈现方式上贴合现代生活场景,让书法艺术从书斋走入大众视野,成为可赏、可用、可藏的文化载体,实现了“传统艺术生活化,生活场景艺术化”的巧妙平衡。
三、以书载道:笔墨背后的人文温度
张庆业老师的书法,从不局限于技巧的炫耀,而是以笔墨为媒介,传递人文关怀与精神力量。《光照千秋》的文化传承之思,《善缘》的向善结缘之悟,《精气神》的生命力量之赞,《寿山福海》的敬老祈福之诚,每一幅作品都有其精神内核,让观者在欣赏书法美的同时,更能获得心灵的共鸣与启迪。
在他看来,书法是“心学”,是书写者心境、品格、学识的综合外化。因此,他在创作中始终秉持“以书载道,以墨传情”的初心,让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真诚,让书法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个体与社会的文化纽带。
结语:墨香永续,艺路长青
张庆业老师的书法作品,如同一串串文化密码,在笔墨的流转中,解码着传统的智慧、人生的哲思与时代的精神。他以笔为舟,以墨为桨,在书法艺术的海洋中不断探索,既守护着传统的根脉,又开拓着创新的疆域。相信在未来的艺术之路上,他的笔墨将继续书写更多精彩,让书法的墨香永续传承,让艺术的力量长青不朽。
张庆业:男,1953年5月生于黑龙江省绥化市。笔耕不辍,勤奋好学。1995年获当代书画艺术名人证书(光荣称号),现为哈尔滨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院黑龙江爱心书画艺术家联谊会会员,中华艺联书画院院士、理事,哈尔滨市地书协会会员、理事。刻苦钻研书法艺术,几十年的艺术积累形成了自己的书法艺术风格,积极参加公益笔会活动进社区学校医院企业,多次获得各类书法比赛佳绩。出版邮集。成就斐然。
马泽江:企业技术干部,喜欢朗诵和唱歌,用声音赞美伟大时代,赞美好生活。是弦歌地朗诵团团员,其朗诵作品《诗意中国》,在2021年11月“致敬英雄——第五届华艺杯朗诵电视网络大赛”活动中荣获优秀奖。

图片制作:仇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