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发闯:从“香菇大王”到“爱心使者”
王有震 付蕊/报道
在豫南老区泌阳县高邑镇的田野间,一排排标准化香菇大棚如绿色波浪绵延开去,菌棒上饱满的香菇正舒展着菌盖,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这片充满生机的产业基地,承载着“香菇大王”付发闯的创业梦,更编织着周边群众的致富路。从一名普通高中生到带动一方产业的带头人,从单一种植到全链条发展,付发闯用18年的坚守,在泌阳的土地上写下了一个关于奋斗与奉献的故事。
从田埂走向产业:用初心扎根食用菌赛道
2007年,刚走出高中校园的付发闯,看着家乡肥沃的土地,心里埋下了一颗“创业种子”。“当时村里人种地多是‘看天吃饭’,我就琢磨着能不能搞点不一样的。”他瞄准了当地气候适宜、资源丰富的优势,一头扎进了香菇种植的研究中,同时兼顾养猪产业积累原始资金。
从搭建简易菇棚到摸索接种技术,付发闯熬过无数不眠之夜。“刚开始没经验,一批菌棒全军覆没,赔了好几万。”但他没气馁,带着样本跑农业院校请教专家,把技术要点记满厚厚几本笔记。2012年,随着种植规模扩大,付发闯注册成立了泌阳县菇浪裕菌业有限公司,正式将产业推向规范化、规模化轨道。
如今的菇浪裕菌业,已成为集菌棒生产、菌种研发、技术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产业化企业。3条现代化生产线高速运转,日产能达香菇菌棒5万棒、平菇菌棒2万棒,累计生产香菇菌棒超7000万棒、平菇菌棒超1.2亿棒。2016年,公司建成专业菌种厂,年产优质菌种超200万袋,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远销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让泌阳香菇香飘海外。
“做农业就得实打实,菌种质量、种植技术都不能含糊。”付发闯常说,公司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诚信”2字——给客户的菌棒绝不以次充好,提供的技术服务一定倾囊相授。高邑镇下陈洼村的陈斌对此深有感触:“付发闯家的香菇菌棒,出菇率比别家高10%,质量在全县都是数一数二的,老百姓信得过!”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致富”:让技术成为脱贫钥匙
“我能致富,全靠付发闯!”陈斌的话里满是感激。几年前,他还是村里的困难户,靠着几亩薄田维持生计。付发闯得知后,主动找上门,不仅免费提供优质菌棒,还手把手教他接种、控温、采收技术。“从菌棒消毒到大棚通风,每一步都盯着我做,生怕我走弯路。”陈斌说,在付发闯的帮助下,他的香菇种植面积从2亩扩大到20多亩,年收入翻了10几倍。
如今的陈斌,不仅在泌阳县城买了房,在郑州安了家,还购置了奔驰车,在高邑香菇市场买下价值百万的门面房,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能手”。“没有付发闯的帮扶,就没有我的今天。”他逢人便夸,而这样的故事,在周边村庄还有很多。
用爱心织就“防护网”,以行动点亮“希望灯”。他的公益故事里,藏着最动人的力量。多年来,付发闯坚持“带动一户、致富一户”的理念,累计培训种植户超5000人次,带动300多户困难家庭通过食用菌种植脱贫。公司专门设立技术服务团队,只要农户有需求,技术员24小时上门指导。“不管是不是从我这买的菌棒,只要打电话问技术,我们都管。”付发闯说,看到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比自己赚钱还高兴。
从“企业家”到“暖心人”:用爱心温暖一方土地
菌棒里种出希望,善举中藏着大爱——他的公益之路,温暖了一座城。在高邑镇余洼村油坊庄,付发闯的名字家喻户晓,不仅因为他的产业做得大,更因为他那颗滚烫的爱心。
2020年至2022年疫情期间,防疫物资紧张,付发闯第一时间向镇政府、村委会捐赠现金和口罩、消毒液等物资,折合人民币8万多元。“当时看到村干部、志愿者没日没夜守卡点,心里不是滋味,能帮就多帮点。”他还组织员工成立志愿服务队,协助村里开展核酸检测、物资配送,用实际行动支援抗疫。
每年金秋助学季,付发闯总会慷慨解囊准时拿出3000元至5000元的助学金,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圆上学梦。“我没读太多书,知道没文化的难处,不能让孩子们因为钱耽误前程。”陈楼组村民王金海说,付发闯的这项善举已坚持了10多年,从未间断。
更让人动容的是,付发闯的爱心从不局限于熟人。2021年9月,杨集镇一名农民在收割玉米时,因操作不当被收割机伤及左腿和右胳膊,造成终身残疾。付发闯偶然从朋友处得知此事,当即捐出2000元。“素不相识,但人家遭了难,能帮一把是一把。”这样的善举,在他身上不胜枚举: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米送油、帮困难户修缮房屋、资助突发重病的父老乡亲……
“做生意、办企业不能只想着赚钱,得有社会责任。”付发闯的话朴实无华。如今,他的香菇产业还在继续扩张,计划未来3年再建100个标准化大棚,带动更多人就业;而他的爱心之路,也在这片土地上不断延伸,温暖着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他用坚守书写大爱,以善举温暖人间。从田埂上的探索者到产业振兴的引领者,从致富带头人到公益践行者,付发闯用18年的坚守证明:平凡人也能通过奋斗创造不凡,而一颗向善的心,能让这份不凡更有温度。在泌阳的香菇棚里,他播下的不仅是菌种,更是希望与大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