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 礼
文/石长海(甘肃)
陇东一带把随礼叫带礼,有时也叫行情,我今日把题目写成随礼,是为了更大众化,符合外界多数人的习惯叫法而已。
时间久了遇不到亲戚朋友之间有红白事,没有随礼,吃不上酒席,心里有点闷的慌。声明一点,我并不是喜欢吃好的,或者是喜欢喝酒,也不是希望在随礼的酒席上去大饱口福,或者是过一下酒瘾,我只是希望在随礼的时候,在亲戚朋友的红白事上,可以遇见更多的亲戚故旧。其中有老师,有过去的同行,有亲戚长辈,有同学,有时会遇到战友。每当这时候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大家一块拉拉家常,叙叙旧情。现在社会,凭日里过的都是比较封闭安静的生活,无事不到外面去,有时十天半月,一直呆在家里那里也不去,这种时候心里不免有点苦燥乏味,人是需要与外面的世界经常接触的。如果手机朋友圈里,看到哪个有礼尚往来的亲戚朋友家中过事,有时是打电话亲自说或者互相告知的,个别情况下咱们是人家的外家,他们亲自来请过的,这些范围之内的红白事都是要去随礼的。提前一两天把出门衣服洗干净,把随礼的钱预备下装口袋里。如果是遇白事行情,刚殁下人的,去的时候要拿花圈香纸,如果殁的是长辈,还要预备下铭旌;如果是晚辈的升学宴或者外甥结婚把披的红预备好带上。这都是农村人约定俗成的礼数,差了礼数是会被人笑话的。
人与人总是有差异的。拿随礼这件事来说,有些人喜欢随礼,有些人则不喜欢随礼。给别人随礼多的人家中过事来随礼的亲戚朋友肯定就比较多,看起来事主在亲朋好友圈子中人气相当旺盛,事过得热热闹闹,酒席的数量预备的相对要宽裕一些;有些人平日里不讲究,给别人随的礼很少,家中过事来的人就特别少,更有甚者家中过事来了二三十个人,准备了十五席饭结果吃了两三席,随礼的亲戚朋友还在背后纷纷议论,显得这家事主没有威望,在亲戚朋友与左邻右舍中没有面子。
我发现了这么一个现象:在单位当领导有身份地位的,特别有钱富甲一方的,他们也给人行情,礼薄上有他们的名字有随礼的钱数,却往往不见他们的人,有些人来了礼一上就走了。这些人不吃普通百姓的酒席,是不喜欢与一般人打交道,还是嫌农村普通人家的酒席档次太低,我能力有限,揣测不来,具体啥原因他们自已明自。
人若过百,形形色色,里面啥人都有哩。在我们家乡这里随礼的金额不是太高,特别亲近的亲戚朋友个别有随一千元的,有随五百元的,这都是少数,普遍都随一百元。也有随五拾元的,这些人会算账,他们家啥事都过完了,从自私的角度考虑,钱掏出来舍不得!街道饭馆吃一碗面都要十几块钱哩,随五拾元礼吃一顿饭,吃了十六七个菜,还喝了酒,太划算了,酒足饭饱之后心中十分的惬意!我们村子里去年有个老汉过八十大寿,本村子里有个小伙子随了一百块钱的礼,隔了没有十天这小伙子儿子满月,这老汉来就随了五十块钱的礼,他的侄子看见了,心里不过意,当时就批评他:你过寿的事上,人家给你随一百,还没有过十天,人家事上你随五十是个啥说法?这种人大伙互相传说议论,让人瞧不起。有些人帐才算的精的很,在人家事上随五十元礼,去的时候怀里抱的岁的,手里还拖的大的,口袋内还预备下打包的食品袋。在席上噤住给大的往嘴里塞,在小的背上拍的拍的往喉咙眼子喂。大家没吃完他就开始打包了,真是没法让人形容他。这种人一点不吃亏,他随五拾元钱礼,就一定要吃回去,让事主家再倒贴上些,不然感觉吃亏,心里不入味。我只听见有人骂了半句:𠰻八辈子没坐过席,自个家里见天就饿着哩!
最后再说个真人真事的故事,逗你一下。上世纪六十年代,邻村七十多岁的老弟兄俩去隔壁村子行情,手里提了两盘子馍写在礼薄子上,吃的十围子席。因去的迟了,事上客都吃完饭散了,只剩他俩没坐席,就他弟兄俩也是吃了一席饭,饭后十个空碗摞起来端下去了。往回走的路上,老大喊老二:“我烟锅子掉地上了,你给我拾一哈,我腰弯不下去”,老二说:“你自己想办法,我吃的饱的到喉咙眼里了,连饱嗝都没敢打,忍了几忍了,要是打一饱嗝,今日吃的饭就全喷路上了。”
作者简介:石长海,甘肃庆阳合水人,生于1963年。中共党员,复退军人。写作理念:愿凭三寸拙劣笔,尽写人间烟火气,轻微痛痒不作声,呻吟已是重顽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