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乡村教师的心声
——八·三班同学采访语文老师
文/徐皓杰
9月23日,语文老师萧军接受了我们八·三班同学的采访,我们也在这节课上听到了一位乡村教师的心声。
原本以为早晨这最后两节课很平凡,很快就熬过去了。没想到语文老师安排我们进行采访,之后,同学们与萧老师展开了激烈的你问我答。
首先采访的是殷仁鋐,他采访的问题是:“您教书30多年,认为教书的意义是什么?”萧老师认为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便带头鼓起了掌。
“我认为教书好比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总的来说,教书是让为了让每一位农村,每一个农村孩子走出大山,完成属于自己的梦想。”萧老师刚刚答完,我们便鼓起了掌。
随后采访的是陈辉,他采访的问题是:“您的教书生涯中,印象最深的一位学生是谁?”这不得不让萧老师开始回忆。
“那年,我去一家饺子馆吃饺子,旁边桌子坐着几个人,我吃完饺子刚准备结账,服务员却说,刚才那位已经给你结过了。我正在纳闷儿,一个中年人哭着说,老师,你不认识我了,我是你带过的学生,我是张某军,现在后悔当年没听你的话,好好念书。我现在就在后面梁上那家砖厂打工,生活太苦了。这是俺媳妇和娃娃,都一岁多了……”萧老师的回答引起了我们的沉思。
第三位采访的是我的同桌李文卓,他采访的问题是:“您怎样看待半途而废的学生?”
萧老师说:“我想到了贾平凹的一句话,每天进步一点点。只要你一天比一天收获多一点,那就很好了。知错能改的学生也一样是好学生。”我看到几位同学低头沉思。
第四位采访的是刘佳怡,她采访的问题是:“教书育人几十年,您最大的困惑是什么?”萧老师想了想,好像在思索,然后这样回答。
“为什么学生的成绩是个人隐私,只有学生本人能看到;而老师的排名却要在全县公开,好像要让全世界知道一样。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个死结什么能够打开?”我们对萧老师这个回答非常满意,便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最后一位压轴采访的是杨昕妤,她采访的问题是:“在如今科技发达的时代,AI会在未来替代老师吗?”萧老师认为这个问题水平很高,价值很大,便倡议全班为她鼓掌。
“AI是没有感情的,比如说你让小爱同学开灯关灯,他可以做到。但是你让小爱同学安慰一下你,他一定会回答你,我很懵逼。AI会继续发展,但不会替代优秀的老师……”最后,我们为这节采访课拉下了帷幕。
这次采访让我们听到了一位乡村教师的心声,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作者简介】徐皓杰,某镇中学八年级三班学生。爱好阅读,喜欢写作。目前最大的希望是语文成绩达到优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