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荷的艳影刚随蝉鸣淡去,秋菊便循着渐凉的风,在篱边阶前悄然绽放,成了秋日里最不肯低头的风景。当梧桐叶簌簌落满小径,银杏把枝头染成浅金,唯有菊花,以一身清艳独占秋光——或黄如蜜酿,或白似霜雪,或紫若云霞,不与春桃争媚,不与夏榴比烈,只在万物趋于沉静时,用一簇簇热烈的绽放,为萧瑟的季节留住最后一抹生动。
菊,从来不止是观赏性的景致,更藏着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共鸣。它是“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倔强,寒霜越重,花苞越紧,花瓣越挺,从不因秋凉而折腰;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生于东篱,长于野径,不恋温室的庇护,只愿在寻常烟火里,陪农人看朝露夕霞;亦是“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豪迈,花开时浩浩荡荡,香气能漫过街巷,把秋日的清寂酿成一腔热烈。它象征的,是不屈的风骨,是不争的从容,更是藏在平淡里的生命力。
这般有风骨的花,也藏着实打实的温润。入药时,菊花是解秋燥的良方,晒干后泡成茶饮,能清头目、润咽喉,驱散秋日里的口干目涩;若是与枸杞同煮,更添几分滋养,成了寻常人家秋日里的养生佳饮。入食时,它又多了几分温婉——撒在糕点上,是菊花酥里淡淡的清香;裹上面糊轻炸,是餐桌上脆嫩的菊瓣;就连煮粥时丢入几瓣,也能让白粥染上浅黄,添了秋日独有的清甜。它从枝头的风景,变成杯中的暖意、盘中的美味,把秋日的馈赠,悄悄融进了烟火日常里。
秋深时,再看那篱边的菊,便懂了它为何能在秋日里独占鳌头——不止因它的艳,更因它的骨,它的用。一朵秋菊,开在诗里是风骨,泡在茶里是温润,落在盘中是烟火,把秋日的清、傲、暖,都藏进了每一瓣寂然而绽的芳华之中。
写于2025年9月21日
【作者简介】
李葆春,一位有着41年军龄的退休军人,曾三次立三等军功,在职任主官时,荣获军、大军区、全军“先进单位和个人”;是一位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是一位古稀有余的老人。退休后,喜爱上文学写作,印刷出版自传体回忆录《人生无悔》和文学作品集《心潭清浅》,在"嫩江文学"微刊发表作品百余篇。现任"当代文艺"大连分社社长,虽受耳聋、眼花、脑梗的困扰,仍老骥伏枥,在文学写作路上奋力前行。
【主播简介】
李玉梅,大连语言艺术学会八一朗诵艺术团成员,热爱生活,崇拜并追求高尚。退休后喜爱上朗诵,在文学作品中陶冶情操,用自己的音频抒发情感。曾多次在市区和电台报社等朗诵平台上演出展示才艺,有着丰富的诵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