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四章:英雄的后裔
(本章时间背景:贯穿古今的精神回望与当代映照)
在会宁,英雄并非遥远传说中模糊的身影,他们的精神如同祖厉河的水,悄无声息地浸润着每一寸土地,流淌在每一个后裔的血脉里。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一场未曾停歇的接力。
郭蛤蟆的“忠”与“守”: 在金朝大厦将倾之际,郭蛤蟆选择坚守孤城,直至城破殉国。他守护的,是那个时代士大夫心中的“忠君爱国”,是武人的气节。千百年后,这种“守”的精神,在王瑞林那一代人身上得到了迥异却又神似的体现。他们坚守的是对党的忠诚、对革命信念的执着。在白色恐怖下开展地下工作,在建设时期带领群众艰苦奋斗,这何尝不是一种新时代的“坚守”?而今天,王建军坚守着他的杂粮品质,拒绝粗制滥造;李娟坚守着非遗传承的本真,拒绝过度商业化。这种对信念、对品质、对文化根脉的“守”,是郭蛤蟆精神在当代的悠远回响。
红军英烈的“义”与“勇”: 大墩梁上,罗南辉和红五军将士为掩护主力会师,浴血奋战,壮烈牺牲。他们诠释的是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惜流血牺牲的“大义”与“大勇”。这种精神,化作了王瑞林们建设新中国的无穷干劲,也化作了改革开放初期,李卫国们敢于离乡背井、闯荡市场的“勇气”。而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场上,那些扎根基层、倾情奉献的驻村干部、技术人员,他们面对的虽不是枪林弹雨,但那种克服艰难险阻、带领群众奔向美好生活的担当与付出,同样是一种“义”和“勇”。
移民先民的“韧”与“创”: 明初的王老栓们,背负着故乡的麦种,来到这片荒芜之地,用汗水和生命开垦出新的家园。他们的“坚韧不拔”与“开拓创新”,是会宁人骨子里的底色。这种“韧”,让会宁人在漫长的贫困岁月中没有被压垮;这种“创”,则体现在王建军探索杂粮产业化、李娟用新媒体传播家乡的每一个尝试中。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市场的风云变幻,会宁人总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办法,这正是先民精神的延续。
平凡劳动者的“朴”与“实”: 历史的主角,更是无数默默无闻的平凡劳动者。那些在田间辛勤耕耘的农民,在非遗传承中默默付出的手艺人,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流汗的工人……他们或许没有留下名字,但他们的“朴实”、“勤劳”、“善良”,汇聚成了会宁最深厚、最温暖的力量。他们是这片土地的根基,是英雄精神最广泛的承载者。
今天,在会宁的学校裏,孩子们聆听这些英雄和先辈的故事;在红色教育基地,党员们重温入党誓词;在寻常人家的言传身教中,这些宝贵的品质代代相传。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会宁人,都是英雄的后裔。他们或许不再需要浴血沙场,但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坚守、创新、奉献,克服生活中的困难,追求更美好的未来,这本身就是在书写着新时代的英雄故事。
英雄的精神,从未远去。它不再是石碑上冰冷的文字,而是化作了推动会宁不断向前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一种活着的、呼吸着的传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但贯穿其中的精神内核,却跨越古今,一脉相承。
---
第三十五章:永恒的铸造
(本章时间背景:对全书的总结与升华,展望未来)
山河为炉,岁月为火。会宁,这座西北小城,便是在这巨大的熔炉中,被千年时光反复铸造的一件作品。
铸造的材料, 是戍边将士的忠魂,是移民先民的汗水,是革命先烈的热血,是建设者的青春,是改革者的胆识,是新时代奋斗者的智慧,更是所有平凡会宁人对生活最质朴的热爱与坚守。
铸造的过程, 充满了艰难与阵痛。有战火的洗礼,有灾荒的磨难,有发展的迷茫,有转型的阵痛。但每一次淬炼,都让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变得更加坚韧。从祖厉河畔的夯土筑城,到大墩梁上的血战阻击;从合作化时期的夯歌嘹亮,到市场经济大潮中的奋力搏击;从脱贫攻坚的精准施策,到乡村振兴的蓝图绘就……每一次关键的锻造,都深深地改变了会宁的形态与气质。
铸造的成果, 并非一件冰冷的器物,而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它有着古老的记忆(历史遗迹、非遗文化),有着强健的筋骨(特色产业、基础设施),有着奔流的血液(数字经济、现代交通),有着高尚的灵魂(红色基因、乡风文明),更有着面向未来的无限可能(新一代的成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今天的会宁,早已超越了“秦陇锁钥”的单纯地理概念,也超越了“会师圣地”的单一历史标签。它是一个鲜活的、立体的、不断生长的生命。古老的城墙与现代的产业园并存,红色的故事与绿色的产业交融,传统的歌谣与数字的脉搏共振。这种看似矛盾的和谐统一,正是其历经千锤百炼后形成的独特品格。
铸造,仍在继续。 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在铺展,“云端的会宁”刚刚启航。未来的铸造,将更加注重“质”的提升——是人与自然的更高层次和谐,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的同步实现,是独特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自信绽放。
山河无言,却见证了一切。它见证了过去数千年的沧桑巨变,也必将见证一个更加繁荣、美丽、自信的会宁在未来崛起。这部用山河铸就的史诗,没有终点,每一个会宁人,都是它的续写者。永恒的铸造,意味着永恒的希望,永恒的新生。
(第三十四、三十五章完)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