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从个体出发,让每一个生命都出彩”的理念,2025年9月24日,“从个体出发新教育”走进德州市长河教育集团,为五、六年级的两个先行班带来了“三标课堂”的现场指导。在五年级先行班刘淑贤老师的两节语文课上,孩子们用源源不断的问题,把孟国泰先生的话“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只学不问,必然变笨”演绎得生动而热烈。
《蝴蝶的家》——在好奇中走近自然
课堂上,孩子们围绕课文《蝴蝶的家》,从三个角度展开了提问。
从课程内容出发,他们想知道:作者找遍了哪些地方都没找到蝴蝶的家?为什么这些地方都不像蝴蝶的家?蝴蝶那么轻,“载不动一个水点儿”,可平时它又是怎么飞的?下雨时小鸟能躲雨,为什么作者却格外担心蝴蝶?课文最后没有交代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是作者也不知道吗?
从写法角度,他们注意到:作者反复说“我真为蝴蝶着急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描写“天很暗、云很黑、雷很响、雨很大”是为了渲染什么气氛?文中大量的问句,比如“蝴蝶,蝴蝶,你在哪儿?”,能让读者感受到什么?
从生活实际出发,他们提出了更有温度的问题:下雨天蝴蝶可能会藏在哪里?如果看到蝴蝶在雨中飞行,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平时该如何对待身边的小虫子?除了蝴蝶,还有哪些小生命需要我们的保护?
这些问题,不只是对课文的追问,更是对自然与生命的关怀。
《呼风唤雨的世纪》——在想象中连接未来
在另一篇课文《呼风唤雨的世纪》的学习中,孩子们的好奇心同样被点燃。
课程内容方面,他们想知道:为什么20世纪被称为“呼风唤雨的世纪”?“千里眼”“顺风耳”在今天有哪些对应物?“发明”和“发现”有什么区别?“地球村”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20世纪的变化?
写法上,他们发现:文章开门见山点明主题,这样的开头有什么好处?列举大量发明和使用数字(如“上百万年”“100年”)是为了突出什么?把过去与现在对比,能让读者更清楚地看到什么?
联系生活时,他们提出:家里哪些东西是20世纪没有的?手机带来了哪些便利,又有什么弊端?未来还能发明哪些解决生活问题的新事物?神话中的想象,有哪些可能在未来变成现实?
问题,是学习的金钥匙
在这两节语文课上,孩子们的问题像一颗颗闪亮的星,点亮了课堂的天空。他们不仅在问“是什么”,更在问“为什么”和“怎么办”。这种从文本到生活、从知识到思考的跨越,正是“三标课堂”希望看到的学习状态。
“人的一生都是在问题中度过的。问题被顶在头上,可能会成为灭顶石;问题被踩在脚下,就会成为天天向上的台阶。”孟国泰先生如是说。
问题大世界,个个都精彩。当孩子们学会用问题去认知、探索、创新世界,他们的每一次提问,每一次解问,都是向更广阔天地迈出的一步。
作者:青力、阿鹰(AI)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