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之吻”吻出人间真情
文/王明东
“胜利之吻”坐落在美国圣地亚哥市的海滨广场,她来自于80年前那个无比高兴、无比激动的时刻。
1945年8月15日上午,纽约时代广场突然传出一声欢快的惊呼:“小日本投降了!”像接力棒,更多人随后一个跟着一个大声呼喊。喊声像旱天响起惊雷,人们变得情不自禁。广场立即笼罩在无比欢乐的气氛中。有人掩面而泣,有人跳舞,有人向空中抛起帽子丶褂子。一位身材魁梧的年轻海军士兵,见有位身着白色连衣裙青春靓丽的女护士迎面走来,快步上前紧紧搂住,“吧叽”,来了个结结实实地亲吻。这一幕恰巧被《生活》杂志记者阿尔弗雷德·艾森拖泰特抓拍下来。第二天,名为“胜利之吻”的照片出现在《生活》封面和几家报纸的头版。从此后,每年的8月15日,都有人在时代广场跳舞唱歌,相拥而吻,庆祝二战胜利。2005年的“8.15”竟有上千对男女上演激情相吻。
铭记历史,悲剧才不会重演。雕塑家斯沃德花费了半年时间根据照片创作出“胜利之吻”彩雕。先放时代广场,后收进博物馆。而复制的最大的一尊8.9米高的雕塑安放在海港城市圣地亚哥。 就是我们合影拍照的这座。
故事至此应该说也可以画上句号了,然而,因为还有很多的人在关心照片中女主角是何方人士,在哪里高就,故事还要继续。
报纸先登出“胜利之吻”荣获诺贝尔奖的消息,接着又刊出7000美元奖给“胜利之吻”女主角的启事。7000美元,在当时战争耗资巨大,百姓生活艰难的美国,可买上座漂亮的别墅。冲着这笔钱,自称是“胜利之吻”女主角的人纷纷找上门。而真人却像人间蒸发,始终不肯露面。摄影 师阿尔弗雷德感到奇怪,美若天仙可爱的小护士你到底藏在哪儿呢?
时光像条弯弯清澈的小河,在平静地流淌。直到38年后的1979年,女主角沙恩才从幕后走出。刊登“胜利之吻”的杂志报纸以及后来获奖,寻人启事她都看到了,父母弟妹要抚养,个人微薄的薪水常入不敷出,她确实太需要钱,但更需要一个安静的生活。她刚开始在纽约一家医院当护士,后来到福利亚洲改行当幼教。结婚、离婚、再结婚,组建过两个家庭。沙恩认为继续把自己密封起来,有些对不住那些关心自己的人。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见到沙恩非常激动,却又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年那个亭亭玉立美貌惊人的女护士已被生活的漩涡卷走了,岁月的浊水毫不留情地把女主角淘洗成满脸皱纹的奶奶辈。沙恩育有3子,膝下有6个孙子。任岁月流失,记忆无法抹去。“因为太突然,也没看清谁在吻我!”老人坦诚地说:“吻时大脑一片空白,我没拒绝,因为他是军人在为正义而战。那是一个好长的吻啊!他把我抱到手臂上,觉得像跳舞,可惜当时把眼睛闭上了,也没看清人长得啥样。”老人兴奋地说:“我经历过许多美好的吻,但这个素未平生的水兵给我的吻,是意义最深的一吻哪!”
一吻虽然短暂,却弥久不衰,注定永恒。因为这是人类战胜法西斯狂喜之情的宣泄。爱,浪漫,和平与未来的传递。
摄影师半开玩笑地说:“是不是家里钱多得花不了,7000美元对于别人可是做梦都想呢!”沙恩老太太哈哈大笑,高兴得像个孩子,她说:“人活着如同一趟旅行,只有肩上的行囊轻了,才能走得更远。而做到这 一点,你就得放下许多不必要的东西!” 后来,沙恩领了7000美元奖金,却交给儿童福利基金会。
再后来,老人于2010年6月23日驾鹤西去,终年91岁。能活这么大年纪与其豁达乐观、看淡名利分不开。
滚滚红尘,芸芸众生,人世间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其实,摄影师和一帮热爱和平的人也一直在寻找关心“胜利之吻”的男主角。也曾有20多位男士来到《生活》杂志社,毛遂自荐。可经过仔细比对,都不是真正要找的人。2007年8月,一位鹤发银鬓自称叫麦克达非的八旬老汉,走进《生活》杂志社,说他是那张照片的男主角。为验明正身,请来的著名医学专家洛伊森先让麦克老人抱着枕头重忆当年,演示一番,然后仔细测量他的耳朵,面部骨骼,腕关节,甚至动用了测谎仪……
麦克说,那年18岁的他路过时代广场,日本人投降的消息比后来的洞房花烛夜还高兴。不要上前线了,在缅甸战场被俘一直关在日本集中营的哥哥也能回家了。妈妈再也不要提心吊胆整天睡不着觉了。一阵狂喜,激情四射,这才不由自住抱住女护士吻了起来。令他遗憾的是,吻过后连句“三克油”“故德败”也没说就离开广场去火车站坐车看女友去了。记者采访时问他为何迟迟不露面?麦克答: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已有上百万军人伤亡,我的一个吻上了这多报纸、杂志,够幸运的了,不值得声张。
麦克脱下军装后当过棒球手,建筑工,邮差。婚姻也同女主角一样,一波三折,停妻再娶,有过三任妻子。2014年3月9日,麦克走完了人生最后历程,享年八十有六……
主编/荆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