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七十年栉风沐雨,七十年春华秋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年来的辉煌变迁,是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更是祖国发展的璀璨篇章。
作者强军先生的这篇数来宝,以清脆明快的竹板节奏为笔,以天山南北的今昔对比为墨,将边疆的沧桑巨变与各族儿女的幸福欢颜娓娓道来。字里行间满是对新疆的深情赞美,对祖国的赤诚祝福。
特刊此文,与读者共赏这份跨越七十载的发展答卷。(177字)
【前 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于1955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二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
成立背景: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为后续建立自治区奠定了政治基础。从1953年至1954年底,新疆完成了建立各民族自治县和自治州的工作,最终于1955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自治区建制。(140字)
【数来宝】
热烈祝贺新疆
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
作者:强军/陕西宝鸡
打竹板,声震天,神州大地喜开颜。
金秋十月风光好,天山南北捷报传。
七十年前锣鼓响,新疆自治谱新篇。
各族人民手拉手,同心共筑好家园。
今天不把别的表,单把新疆巨变聊一番!
想当年,岁月艰,戈壁荒滩少人烟。
风沙起,遮日月,行路难如上青天。
田地薄,收成浅,百姓生活苦又寒。
缺医少药缺学堂,日子过得好心酸。
新中国,举红旗,照亮边疆万里川。
自治区,应运生,各族同胞笑开颜。
党引路,政策暖,拨开迷雾见晴天。
看如今,天地翻,新疆旧貌换新颜。
一条条公路穿山越,一座座桥梁跨河川。
高铁飞驰如龙舞,飞机展翅上云端。
戈壁滩上建新城,高楼拔地入云天。
霓虹灯,亮闪闪,夜市繁华人万千。
和田玉,美名传,丝绸古道续新篇。
吐鲁番的葡萄熟,哈密瓜儿甜心间。
阿克苏的苹果红,库尔勒香梨脆又甜。
棉田无边白如雪,丰收歌儿唱不完。
坎儿井,水潺潺,流淌千年润良田。
那拉提,风光艳,草原碧绿连蓝天。
喀纳斯,景色奇,湖水倒映雪峰尖。
巴扎里,商品全,各族儿女共欢颜。
弹起那热瓦普琴弦,跳起那欢快的麦西来甫。
歌声唱出家国情,舞步踏出好流年。
教育兴,人才添,校园书声满天山。
医疗好,有保障,百姓健康笑开颜。
社保全,民心安,老有所养乐无边。
民族团结是根基,同心同德梦能圆。
你帮我来我帮你,好比石榴籽儿紧相连。
七十年,风雨兼,辉煌成就世人赞。
跟党走,志更坚,砥砺奋进勇向前。
新征程,号角响,撸起袖子加油干。
产业兴,生态美,日子越过越香甜。
齐祝愿,新疆好,繁荣昌盛万万年!
齐祝愿,祖国强,国泰民安福无边!
(655字)
【作品赏析】
一、节奏鲜明,贴合体裁精髓
作为数来宝,作品深谙“唱说结合、节奏明快”的核心特质。全文以“打竹板,声震天”开篇,立刻建立起强烈的表演感,后续段落均保持“二二三”或“三三四”的句式节奏,如“戈壁荒滩少人烟”“高铁飞驰如龙舞”,读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竹板词的韵律感贯穿始终,既贴合民间艺术的传播特点,又让新疆七十年的发展故事在明快节奏中更具感染力。
二、对比强烈,凸显变迁力度
作品以“今昔对比”为核心叙事逻辑,形成极强的视觉与情感冲击。“想当年”部分聚焦“风沙遮日”“行路难”“生活苦”的困境,用“苦又寒”“好心酸”等直白表述勾勒过往艰辛;“看如今”则笔锋一转,铺陈“公路穿山”“高楼入云”“瓜果飘香”的盛景,通过“旧貌换新颜”的强烈反差,将七十年发展成就具象化,让读者清晰感知边疆的跨越式发展。
三、细节鲜活,勾勒新疆风貌
作者以细腻笔触捕捉新疆的地域特色与人文风情,让作品充满画面感。自然景观上,坎儿井、那拉提、喀纳斯等标志性元素信手拈来;物产美食中,葡萄、哈密瓜、苹果等特产的描摹令人垂涎;人文场景里,热瓦普、麦西来甫、巴扎等文化符号鲜活立体。这些细节既展现了新疆的独特魅力,更体现出各族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交融共生。
四、情感真挚,传递家国情怀
作品的情感脉络清晰而深厚,从开篇的“喜开颜”到对过往的感慨,再到对如今的赞叹,最终落脚于“跟党走”“祖国强”的赤诚祝福。“各族人民手拉手”“石榴籽儿紧相连”等表述,生动诠释了民族团结的核心要义;“砥砺奋进勇向前”“繁荣昌盛万万年”的呐喊,则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让作品兼具温度与力量。(675字)
共1659字 2025年9月24日于宝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