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族与铁道兵的世纪情缘
铁二代 王军
我虽未曾当过兵,披上那身令人神往的橄榄绿,但军人的精神,自出生起就融入我的血脉。从外祖父到父母,从大姑到三姨,他们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的不解之缘,编织成我生命中最为珍贵的精神图谱。这份特殊的情感,一直伴随在我心中,承载着家国情怀,见证着时代变迁。
铁二师首任师长刘震寰
(一)铁血军魂:外祖父的铁道兵传奇
我外祖父刘震寰是铁道兵二师的首任师长,也是铁道兵学校的首任校长。辽沈战役前夕,由他创建并带领的渤海回民支队和东北回民支队,改编为铁道纵队二支队,即后来的铁道兵二师。从北国松花江畔到南国红河边陲,再到鸭绿江彼岸的朝鲜战场,处处留下了他和战士们的足迹。解放战争,他们立下了“大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的誓言,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1949年10月,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带领参谋长萧克等四野首长,第二次前往铁道兵团第二支队视察,林彪司令员亲自听取了我外祖父的汇报,彼时恰逢汨罗江大桥修复和铁道铺设完工,林司令员和四野首长高兴地登上首列火车通过大桥,为此外祖父撰写了《汨罗江的早晨》一文,详细记录了这一历史时刻,1956年编入总政治部出版的《胜利的曙光》一书。随即,第四野战军对铁道兵团二支队圆满完成粤汉线长岳段工程予以通令嘉奖,一个月后中央军委铁道部部长兼铁道兵团司令员滕代远电令,对我外祖父率部完成粤汉线全线通车记大功一次。抗美援朝战争,铁二师入朝参战,和铁兵其他师一道筑起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确保志愿军战斗物资的需要,为战争胜利做出重要贡献。1952年12月,外祖父奉调回国,担任铁道兵干校(不久改称铁道兵学校)首任校长兼政委,成为铁道兵院校建设的奠基人。他的铁血军魂和卓越贡献,深深影响了我们全家。
1951年5月19日,外祖父在安东江山公园率志愿军铁道兵二师指战员进行入朝宣誓
(二):未竟之梦:母亲的铁道兵情结与时代抉择
我的母亲生于战乱年代,从小受外祖父的影响,怀揣着当兵报国的梦想。1947年家乡沧州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先在沧州市读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母亲又被组织安排到北京回民学院读书,从那时起她就要求当兵入伍,外祖父说:“现在全国解放了,无论是部队还是地方,都需要有文化的人,你把书读好了我就同意你当兵。”1953年初,外祖父到铁道兵学校工作后,母亲也进入了铁道兵学校青年班学习,原计划毕业后入伍铁道兵,然而她毕业后,恰逢党中央决定铁道兵二师(原回民支队)的全体回族干部,由我外祖父带领集体转业到西北回族地区工作,当时我母亲已经订婚,而我父亲也是铁道兵二师干部,因为是回族也要转业西北地方工作。就这样我母亲的铁道兵梦终于未能实现,但由于父亲和丈夫同为铁道兵的缘分,和她自己曾在铁道兵学校的求学经历,也让我母亲的遗憾变成了美好的记忆和情怀,伴随了她的一生。
1954年7月1日,母亲(前排右一)与铁道兵学校同学合影
(三)战火淬炼:父亲十五年的铁道兵生涯
我父亲出生在河北省沧县一个普通的回族农民家庭,十五岁就参加了八路军渤海回民支队,解放战争时期部队改编为铁道兵二师,父亲一直战斗生活在这支部队。他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从一名普通战士成长为副团级干部。虽然很早就转业离开了部队,但他始终以自己曾是铁道兵为荣,每当他看到铁道兵的相关报道时,眼中总会闪烁出自豪的光芒。是啊,从1948年铁道兵成立,一直到1955年元月集体调转地方工作,他整整六年的青春岁月,与铁道兵的辉煌历史紧紧相连。1991年,父亲和母亲到石家庄看望老战友,抽时间专程来到石家庄铁道学院(现石家庄铁道大学),这里的前身就是原铁道兵学校,他们像电视剧《父母爱情》里的主人公夫妇在青岛炮校门口一样,也在学校门口徘徊着,但终于没有踏进学校。看大门的人问:“你们是干什么的,要干什么?”父亲和母亲相视而笑,回答说:“没事,我们就是看一看。”看门人不解地自言自语:“学校有什么好看的。”是啊,学校已经面目全非,的确也没有什么好看的,但父亲曾先后两次在这里接受培训,这里有他和战友们刻苦学习文化的难忘记忆,有他和我母亲从相识到相爱的美好恋情,也有他结束十五年军人生涯时彻夜难眠的心路历程……
父亲在志愿军铁二师归国前夕与朝鲜儿童合影
(四)战地团圆:大姑的铁道兵经历
我大姑在家里排行老大,“七·七事变”爆发后,她的大弟弟也就是我父亲,怀揣着一腔报国热情,参加了八路军渤海回民支队。对于弟弟的选择她感到无比欣慰,觉得国难当头好男儿就应该挺身而出保家卫国。不久大姑嫁到了沧州城内一户市民家庭,感受到大姑父的也是一位有爱国情怀的热血青年,他亲身经历了沧州城的沦陷,目睹了日寇宪兵的嚣张跋扈,每当出入沧州城的城门,看到中国人要向日本侵略军点头鞠躬并出示良民证的时候,大姑父都感到极大的屈辱,救亡图存的使命感便陡然而生。大姑父的抱负得到了大姑的鼓励和支持,经过我父亲的联络,大姑父参加了八路军渤海回民支队,后来也随部队改编成为铁道兵二师,成为一名铁兵战士。1949年解放前夕,铁二师从东北南下修复津浦铁路时,驻扎在了老根据地沧州。大姑与大姑父终于在家乡团圆,也见到了自己分别多年的弟弟。她激动不已,下定决心要参军入伍,直接找到师长报名,师长就是我的外祖父,当时他还没成为我父亲的岳父,因此和我大姑还没有亲戚关系,但对他们的情况我外祖父非常了解,他感动地说:“你弟弟王者兰和丈夫冯文起都是我从家乡带出来的兵,当初他们参加革命都得到了你的支持,现在你自己又要求参加铁道兵,你是巾帼英雄,这个兵我批了。”就这样,大姑也成为了铁二师的一员,并与我大姑父和我父亲一同入朝参战。1955年元月铁二师回民干部转业,大姑和大姑父被分配到云南省从事民族工作,他们战地团圆的故事,成为我们家族的一段佳话。
大姑大姑父携两个孩子于首都合影
(五)和平坚守:三姨的铁道兵岁月
我三姨是我们家族中唯一一位和平年代的铁道兵战士。1969年,她参加铁道兵十一师,先后驻防福建顺昌、陕西安康和河北滦平。在部队中,她与同为铁道兵的三姨父恋爱结婚,他们的女儿出生在铁兵军营的大院里,从小听着军号声长大。三姨、三姨父在铁道兵工作、生活,直到兵改工时才转业地方。他们把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铁道兵事业,也见证了铁道兵完成历史使命的最后一刻。前些年,他们夫妇闻听丹东铁道兵纪念馆落成,满心欢喜和激动,前往参观并向纪念馆捐资以表达心意。三姨常说:“虽然铁道兵已经成为历史,但那段岁月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
三姨刘木菊~和平年代的铁道兵战士(11师医院)
结语:永不褪色的铁道兵情怀
一个家族与铁道兵的奇缘,让我对这支英雄部队充满了崇敬与热爱。外祖父的铁血军魂、母亲的未竟梦想、父亲的战火青春、大姑的战地团圆、三姨的和平坚守,这些故事如同一条条铁轨,铺就了我对铁道兵的认知之路。虽然铁道兵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每当乘坐高铁飞驰在祖国大地上,我总会想起亲人们讲述的那些故事,想起他们为国家和人民作出的贡献。作为铁道兵的后人,我将永远铭记这份特殊的情怀,让铁道兵精神代代相传,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作者王军,生于1960年,曾任河北省沧州市民族宗教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现已退休。外祖父刘震寰为铁二师首任师长,父亲王者兰曾任铁二师干部科科长,均于1955年元月转业。
责编:槛外人 202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