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细昌
第四节 茶酒药膳:日用即道的养生智慧
林公的康养智慧,其最动人之处,在于它从不远离人间烟火。它将玄妙的阴阳五行、崇高的医者仁心,化入一盏清茶、一樽醇酒、一餐一饭之中,成就了“日用即道”的养生真谛。这智慧,在闽东的山水间,具体化为展旗山的老白茶、家酿的煴酒玉液与鸾溪畔的药膳芬芳。
(一)以茶为药:清泉烹雪,涤荡尘腑。
在林公的康养体系中,茶绝非仅是解渴的饮品,更是调和身心、清神养性的良药。这一理念,与林公签诗中蕴含的顺应自然、静待时机的智慧一脉相承。签诗第七十五首云:
光阴似箭催人老,
坐对梧桐听凤鸣。
此签虽言时光易逝,却也暗含了于纷扰中寻得内心宁静的养生要义。“坐对梧桐听凤鸣”,是一种何等从容安详的境界。烹饮展旗山老白茶的过程,正是通往此种境界的修行。老白茶,历经时光沉淀,性味趋于平和,其清雅之气,最能涤烦忧、清心火。当沸水注入,茶香袅袅而起,细品慢啜间,犹如以清泉洗涤尘虑,令浮躁之心渐归沉静,神思得以清明。这日常的品饮,便是对身心的一次调和,是对“光阴似箭”最好的安顿,实现“神与物游”的和谐。
(二)酒为药长:玉液融春,通行百脉 。
酒,在林公文化中扮演着更为独特的角色。它被尊为“百药之长”,其性温而味辛,能通行血脉、引药上行。林公忠平王传说中提及的“煴酒”工艺,正是此一智慧的结晶。煴酒需经温和加热,缓缓逼出谷物精华,其酒性醇和,不烈不燥,恰如签诗所倡导的中和之道。签诗第十六首描绘:
不暖不寒融和日,
结子开花稿复青。
“不暖不寒融和日”,是天地间最滋养万物的状态。煴酒的妙处,正在于取其“融和”之性。以如此醇和之酒为媒,浸泡人参、枸杞、当归等草木精华,则“酒借药力,药助酒势”,将草木之精化为易于人体吸收的养生玉液。适量饮用,可温通经络,驱散寒湿,鼓舞阳气,对调理气血、缓解劳损大有裨益。这化日常饮用为养生之媒的智慧,体现了“物尽其用”的深刻哲理。
(三)药食同源:鸾溪寻芳,寓养于食。
最高的养生艺术,莫过于将饮食本身升华为对生命的滋养。林公“药食同源”的理念,将康养彻底融入一日三餐,成就了“寓养于食”的至高境界。鸾溪两岸,百草丰茂,为药膳提供了无尽的自然馈赠。这正如签诗第四十三首所蕴含的顺应与等待的智慧:
只可营求须缓缓,
三春佳景更添新。
烹制药膳,讲究的正是这“须缓缓”的功夫。它不同于急功近利的药石,而是如春雨润物,细密无声。取鸾溪之侧的百合润肺,山间之山药健脾,佐以当季食材,文火慢炖,让食物的甘美与药材的性味完美融合。一盅石斛老鸭汤,滋阴润燥;一碗茯苓薏米粥,健脾祛湿。饮食不再仅是果腹,每一餐都是一次精微的身体调和,是对五脏六腑的悉心呵护。这使日常饮食行为,升华为一种滋养生命的艺术,实现了从“治病”到“养生”的优雅过渡。
【结语】 茶之清、酒之醇、膳之养,林公的康养智慧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流淌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养生并非远求仙方异术,而是就在这品茗、酌酒、用餐的寻常光阴中。通过茶酒药膳这“日用之道”,我们得以在品味生活的甘饴之时,亦完成对身心的温柔照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便是最贴近生命本真的养生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