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细昌
第二节 阴阳五行:身心和谐的宇宙法则
若说“天人合一”是林公康养智慧高悬于天的北辰,那么“阴阳五行”便是其铺陈于地的经纬。林公签诗以其精妙的诗性语言,将这套深邃的宇宙法则,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命箴言。
(一)身体的气象:五行生克的内在韵律。
林公签诗第八十四首以金石之言,道破天机:
炎火煌煌怕水残,
顽金用火怕冰寒;
相生相合妨相克,
相克何曾得与参。
这四句签诗,恰似一幅动态的“身体气象图”。人体内,心火如日,肾水如渊,肺金似器,肝木若林,脾土为基。它们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处在“相生相合妨相克”的永恒动态之中。火(心)之温煦,需要水(肾)之涵养来制衡,否则便是“炎火煌煌怕水残”;金(肺)之肃降,需火(心)之温煦来炼化,却又“怕冰寒”之过甚。 所谓疾病,正是这内在韵律的失调。或为“相生”不及,如木不生火,则心血亏虚;或为“相克”太过,如木横克土,则脾胃不和。林公的智慧在于,他洞察到健康并非静止的完美,而是五行之气在生克制化中取得的动态平衡。康养,便是悉心聆听这身体内部的交响,调弦更张,使其复归和谐。
(二)康养的节奏:签诗中的四时法度。
林公签诗深谙“顺四时而适寒暑”的至理,其诗句本身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时间养生哲学。签诗第四十三首云:
天寒地冻水成冰,
何用求亲结了因;
只可营求须缓缓,
三春佳景更添新。
此签以“天寒地冻”喻示冬令闭藏之象。此时阳气潜藏,万物蛰伏,人体亦当“必待日光”,“无扰乎阳”。签诗劝诫“只可营求须缓缓”,正是教导世人在冬日应效法自然,养精蓄锐,静待时机。而“三春佳景更添新”则点出,唯有经过冬日的潜心涵养,方能迎来春日生机的勃发。这完美诠释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中“冬藏”对于“春生”的根基意义。 另一首签诗第十六首,则描绘了顺应天时带来的生命奇迹:
枯枝带露叶华新,
衰草逢春尽发心;
不暖不寒融和日,
结子开花稿复青。
“不暖不寒融和日”,正是人体养生所追求的“中和”之境——一种不偏不倚、阴阳平和的理想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即便如“枯枝”、“衰草”般的生命,也能在春天的律动中焕发新生,“结子开花稿复青”。这生动表明,顺应自然的节奏,本身就是最强大的愈疗力量。
(三)心平体正:签诗指引的内外兼修。
阴阳五行的和谐,终需落实于“心平”与“体正”的日常修为。林公签诗于此,有着极为精到的点拨。 关于 “心平” ,第七十一首签诗直指核心:
春夏秋冬四季中,
求名求利不云凶;
平心自有无烦恼,
暑往寒来福万钟。
此签阐明,外在的境遇(如四季更迭、名利得失)并非吉凶祸福的根源,真正的关键在于能否保持一颗“平心”。“平心自有无烦恼”,内心若能保持中和宁静,如同不增不减的明镜,那么任凭外界“暑往寒来”,我自安然,福气反而会自然积聚。这正是内在阴阳平衡的最高境界。 关于 “体正” ,其不仅指身姿端正,更指向行为的光明磊落。第六十六首签诗告诫:
光明正大行方便,
舍脚闲情莫惹悲。
“光明正大”是心念之正的外在体现。行为端正,问心无愧,方能气机舒畅,避免“愧悔”、“不安”等负面情绪对身心气血的纠缠与损耗。此即“体正”以养气安神的深意。
【结语】林公签诗,以其诗意的光芒,照亮了阴阳五行这一古老法则的生命实践路径。它告诉我们,身体是五气交织的乐章,健康是与四时同频的共舞,而“心平体正”则是维持这和谐的根本心法。透过这些隽永的诗句,我们得以窥见一种在动态平衡中寻求长久安宁的生命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