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梅魁第与洪秀全
—— 一座客家围屋的历史回响
在梅州梅县石坑镇的群山褶皱里,磜梅村杨梅圳的土地上,矗立着一座跨越六个世纪的客家围屋——梅魁第。它始建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整座围屋占地约4800平方米,原是三堂两横一围龙结构,几经重修,尚有上中下三个厅堂。青灰色的瓦檐沾着岁月的霜露,夯土墙的纹理里藏着洪氏家族的血脉,更牵着太平天国运动领袖洪秀全的名字,让这片原本寂寂的山野,成了承载客家风情与近代历史重量的独特坐标。
初见梅魁第,便觉它与周遭山水浑然一体。屋后的山头形似展翅欲飞的金鹅,后枕五峰如卧龙蜿蜒,门前一方卵形池塘泛着粼粼波光,正是客家人口中“金鹅孵卵”的风水格局。这般选址,既是客家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也是对家族兴旺的期许——他们深信,背靠铁山嶂的灵气,面朝开阔的田畴,能让家族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深根。围屋正门上方,“梅魁第”三个字镌刻得苍劲有力,门联书有“梅开五福,魁中三元”。梅花为花中魁,是客家人崇尚的名花,象征着客家人不畏艰难、勤劳创业、勇于开拓的精神,取名“梅魁第”,既暗合客家人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品性,也表达了洪氏先祖对梅花品格的敬戴,激励后人要有梅花精神。
推门而入,上、中、下三厅堂依次铺展,上堂写着“敦煌堂”,两边楹联题:“族系敦煌,凤阁鸾坡,次日祠宇维新呈异彩;宗居梅岭,开来继往,今朝祖堂依旧放光辉。”祖屋内陈设丰富,既有石坑洪氏始祖画像、历代祖公牌位、牌匾神龛与诗词联对,也有洪秀全塑像、太平天国起义大事记、相关书籍图片及珍藏室,更陈列着洪氏家族分布图、洪氏名人介绍与家族活动大事记。梁柱间的雕梁画栋虽历经风雨,仍能瞥见当年的精致:雀替上的花鸟纹样鲜活如初,飞檐下的斗拱结构严丝合缝,竹条加固的土墙里藏着先民应对潮湿气候的智慧,二横屋与围龙的环绕设计,既保家族聚居的温暖,又御山野风雨的侵袭。漫步其中,脚步声在厅堂里轻轻回荡,仿佛能听见六百年来洪氏族人的絮语,从明初念九郎率家人在此定居,到后世子孙在此繁衍生息,每一寸砖瓦都在诉说着客家家族的日常与传承。梅魁第建筑质朴而厚重,富文化底蕴,既体现了客家务实的特点,又彰显出对文化的讲究,外表质朴庄重,内里底蕴深厚,尽显客家古屋的沉稳气质。
梅魁第的故事里,始终绕不开洪秀全的名字。这座围屋是洪秀全的祖居,他的高祖洪英纶正是从这里走出,在清康熙年间带着妻子、子女及同族兄弟数十人,循着客家人“爱乡不恋乡、勇于开拓”的传统,朝西南方向迁徙,最终在广州花县官禄布村定居。民间曾流传一段浪漫的迁徙传说:洪英纶临行前请教高人,高人让他孵一窝鸡仔,待鸡仔破壳便随前行,鸡仔首次鸣啼处便是落居地——当鸡啼声在花县响起时,洪氏家族的新根系便在此扎下。这虽无正史佐证,却为这段迁徙添了几分客家先民逐梦的诗意。
洪秀全于1814年出生在花县,虽未亲身踏足梅魁第,却从祖辈口中听过这座祖居的故事,而梅魁第所承载的客家精神,早已融入他的骨血。年少时的洪秀全曾四次赴考秀才,十七年的寒窗苦读却屡屡落第,科举之路的坎坷让他看清了封建科举的腐朽,也让他心中埋下了变革的种子。后来他研读《劝世良言》,创立拜上帝教,再到1851年领导金田起义,掀起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运动,那些藏在梅魁第基因里的坚韧与反抗精神,或许正是他敢于挑战旧秩序的底气。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洪秀全粉丝,曾说过自己是“洪秀全第二”,二位先生都是客家子弟,这份跨越时空的共鸣,更让梅魁第所承载的客家精神多了一层时代厚重感。
太平天国运动席卷大半个中国时,梅魁第也曾被卷入历史的浪潮。站在梅魁第大门口远眺,可见左边“荷明寨”,形状如三角形战旗,右边山峰形似长剑,名曰“壁上挂灯”,前面“百马嶂”如兵马无数,中间“大营山”状如战鼓,形成“左旗右剑中间鼓”的格局,洪姓先辈认为此地乃富贵出圣人之地,必会出现将帅人才。清政府因迷信风水,忌惮洪秀全的势力,曾专门派国子监(国师)杨卫国等人到其出生地广州花县考证“风水”,却认为那里不可能出天子。国师又追考至梅县石坑梅魁第,他们认定这里的风水格局能出“天子”,是洪秀全“敢称天子”的根源。
他们随即采取两项举措:一方面进行“斩龙”,在离梅魁第约1公里外的屋背山“桃子畲”,于山脉“龙颈”处,分别挖了三条沟,搬土形成深沟巷道,并意为斩断“鹅颈”、破其气运;另一方面是“下梁树”,将祖屋梅魁第上厅的一条梁折去,企图使其根基不稳。当时挖的沟至今仍在,只是年久已变成下沉的山路,可见民间传说并非空穴来风,有据可查。1865年,太平天国最后一支部队由康王汪海洋率领辗转至广东,攻下嘉应州城(今梅州),试图借闽粤赣三省之边的地缘与客家人集聚地的人缘图东山再起。左宗棠急调各路清军四面锁围,1866年2月7日偕王谭体元率军突围失败,太平天国最后一支主力队伍在丰顺黄沙嶂覆灭。左宗棠在呈报清廷的奏札中称:“太平军起于嘉应,灭于嘉应。”而“太平军起于嘉应”的根源,正是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的祖居地为梅州梅县石坑镇梅魁第。太平天国失败后,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受审时,也明确供述祖居为梅县石坑梅魁第,更让这座围屋成为这段历史的实物见证——它不再只是一座普通的客家民居,而是连接着一场改变近代中国走向的运动,承载着一个家族与一个时代的跌宕。此外,洪秀全王妃在天京攻陷前曾携子洪来喜逃亡,在安徽淮南程家湾落户并改姓程,现有200多名洪氏程姓后裔,近年其后裔程东让等人还曾携亲属专程返回石坑寻根祭祖。
梅魁第的价值,远不止于与洪秀全的渊源,更在于它是客家文化的活化石。客家人素有迁徙的传统,从汉魏时居于彭城下邳,到永嘉之乱南迁,再到念九郎定居石坑,每一次迁徙都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重塑。在梅魁第里,能看见客家文化的诸多印记:聚族而居的布局体现着家族的凝聚力,厅堂里的祖宗牌位承载着慎终追远的孝道,围屋外的池塘兼具灌溉与消防功能,是客家人适应自然的智慧结晶。如今梅魁第的子孙已分布在8省30个县,祭祀活动也形成传统,一般两年举行一次较大祭祀,5年一次大祭,具体安排会随理事会的重组略有变化。每年,粤、赣、闽等地的洪氏后人都会回到这里祭祖,他们带着不同地域的乡音,在梅魁第的厅堂里焚香跪拜,诉说着家族的近况,让这座古老的围屋始终充满生机。
而围屋周边的铁山嶂,更是客家文化与自然景观的交融之地——这座海拔880米的山峰,是石坑镇的最高峰,明朝《惠州府志》便记载“铁山嶂晴霞”为当地胜景。山间的龟觅食、鳄鱼上山、仙女浣纱等岩石造型,被客家人赋予浪漫传说;山顶的铁山公王庙,香火绵延数百年,是村民祈求平安丰收的精神寄托。站在铁山嶂上俯瞰,梅魁第依偎在群山怀抱中,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近处的山林绿意盎然,这般景致,正是客家人“山水相依”生活哲学的生动写照。
如今的梅魁第,虽历经六百年风雨,却依然保持着古朴的风貌。2005年起,它被列为乡村游景点,洪氏后人和当地政府共同出资修缮,让夯土墙不再斑驳,让雕梁画栋重现光彩,却始终保留着明清客家围屋的原味。走进围屋,能看见展陈的洪秀全生平事迹,从他年少苦读的经历,到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的壮阔,再到洪氏后裔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英勇事迹——洪运庆、洪昌伯加入赤卫队投身革命,洪道生在淞沪会战中率“钢铁运输连”运送军火壮烈牺牲,洪冠民作为空军飞行员在抗战中殉职,洪彪率部起义加入浙南游击纵队……这些故事,让梅魁第不仅是洪秀全的祖居,更成了传承红色基因的场所。每年都有游客慕名而来,他们或循着历史的脉络探寻太平天国的过往,或感受客家围屋的建筑之美,或在铁山嶂的山路上追寻客家人的足迹,让这座古老的围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夕阳西下时,余晖洒在梅魁第的瓦檐上,给青灰的瓦片镀上一层暖金。池塘里的倒影随着水波晃动,将围屋、群山与晚霞揉成一幅流动的画。站在围屋前的门坪上,耳畔是山间的晚风与远处的鸟鸣,眼前是历经六百年依然矗立的梅魁第。它曾见证洪氏家族的迁徙与繁衍,见证洪秀全从一个客家子弟成长为农民运动的领袖,见证客家文化在岁月中的传承与坚守。如今,它依然静静地站在这里,等待着每一个前来的人,听它诉说那些关于梅魁第、关于洪秀全、关于客家人的故事,让一段厚重的历史,在山水之间缓缓流淌,永不褪色。
(写于2025年秋月)
作者简介黄纯斌,男,硕士研究生学历,广东兴宁市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曾从事新闻工作多年,后到深圳特区党政机关工作。曾任深圳市党代表、深圳市人大代表。已出版的专著有:散文集《悠悠芳草心》、报告文学集《火龙》和《慈善故事》、《区域经济与深圳城区商业》、《城市社区管理》。现为深圳市多元收藏协会名誉会长。
主编:洪新爱
组稿:放 飞 石 慧
编辑制作:一束暖阳
照片均由温华文拍摄,个别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告知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