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谒曾祥辉先生得赠“梅花知己”字幅
小立秋窗谒墨仙,茶烟漾案,
墨色洇笺。
梅花知己证清缘,笔瘦霜枝,
气契芝兰。
缄字牛皮郑重看,松烟濡题,
素约留延。
犹存后约待重研,襟抱长温,
冰雪心田。
梅花知己
时维乙巳年秋九月廿四日未时,余随余总偕友凡七人,谒曾祥辉先生于广电集团东侧小楼。秋分初过,天朗气清,木叶微黄,楼宇沐午暖之光,阶除传履声清响,如叩文心。
先生办公之所,素壁明窗,茶烟与墨香共漾。见客至,含笑延坐,亲瀹陈皮白茶。汤色澄若琥珀,白毫之清冽与陈皮之甘醇相融,恰似先生谈吐:初若春风拂面,细聆则藏千卷书、万斛智于澹澹之中。众宾环坐,秋光浸牖,一时但闻茶鸣细响,心凝神释。
茶叙方酣,先生莞尔示雅意:案头积平日所作字幅,请诸客各择一纸为念。此非寻常酬酢,实乃以笔墨为舟楫,渡人观其艺海心涛。余巡览数匝,忽见"梅花知己"四字,笔势清癯如梅枝映雪,"知"、"己"二字气脉潜通,恍见古君子揖让之风,遂谨指此幅。
先生欣然取牛皮信封装池,抚平卷角,徐蘸松烟,于封面楷书贱名。方欲奉递,复沉吟曰:"当添数语相赠,姑待后续墨,君异日来取。"此言出口,满室暖意盎然。赠物而预留后约,犹如文章蓄势,余韵悠长,令人感佩无已。
捧此弥重之赠,恍接精神圭臬。梅能傲霜方成其洁,士得知己始见其真。先生以"梅花知己"相期,岂独翰墨因缘,实乃人格淬炼之托。正如盏中茶汤,非经岁月陈化,难臻醇厚之境。
辞别小楼,秋街日影斜长。怀中所揣,非仅宣纸一张,乃是半日清谈之凝结,他日再晤之契证。自此每当悬此幅于素壁,观梅枝之劲节,味知己之温润,便如重沐今日茶香,复闻长者箴言。惟愿守此冰雪襟怀,不负"梅花知己"之期。
谨记斯游,以志谢忱。
梅花知己
秋分后的风,拂过福州城,带着恰到好处的爽朗。在余总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七人,怀着敬慕的心情,踏入省广电集团院内那座静谧的左手小楼。午后的秋光为这座略显年代感的建筑镀上一层暖意,木质楼梯在脚下发出轻微的声响,仿佛在叩响一段文墨飘香的时光。
曾祥辉先生的办公室在二层,素雅简净,盈室的茶香与墨韵是其最动人的装饰。见我们到来,先生含笑相迎,那股宽厚温润的气度,瞬间消融了初访的些许拘谨。他为我们一一斟上陈皮白茶,茶汤橙红透亮,白茶的清醇与陈皮的甘香交织升腾,恰似先生随后的谈话——初闻平和,细品之下,尽是对文化、岁月与人生的深邃洞察。我们围坐品茗,窗外的光影似乎也放缓了脚步,沉浸在这份难得的宁静与投契之中。
言谈渐酣,先生神色温和地提及一桩雅事:他邀请我们每位来访者,都可从他书房里那叠平日写就的字画中,挑选一幅留作纪念。这并非程式化的赠礼,而是一种慷慨的、充满信任的分享,让我们得以走进他日常书写的心境。目光掠过那一幅幅墨迹,或雄浑,或清雅,最终,“梅花知己”四个字深深吸引了我——其笔触清癯劲节而不失洒脱,“梅”有风骨,“花”含韵致,“知己”二字更是气息相连,透着温情与默契。
我选定后,先生欣然颔首。他找来一个朴素的牛皮纸大信封,小心翼翼地将字卷入其中,动作轻柔而郑重。随即,他提笔蘸墨,在信封表面工整地题写上我的名字。正当我以为这份珍贵的礼物已然完成时,先生略加思忖,和声说道:“我再为你加一小行附言,待我斟酌写好,你下次来时取。”这句不经意的话语,如暖流般漫过心头。这不只是一份即刻的赠与,更是一份延绵的期许,一次未来再聚的温柔约定,其中的周到与厚意,令人动容。
我双手接过这沉甸甸的信封,指尖感受着纸张的纹理与墨迹的微凹,心中感激万千。这不仅是“赠与”,更是“托付”。梅花,是凌霜傲雪的孤高士;而“知己”,则是人世间最珍贵的懂得。先生以此四字相赠,仿佛将一种精神的信物交付于我。这份情谊,便如杯中那盏陈皮白茶,非一时炽热,而是经时光陈化后,愈显醇厚的温暖与甘绵。
告别先生,走在秋意渐浓的街上,墨宝与我心意相通。那份由提前创作、容我自选所蕴含的尊重,那份题名并许诺附言的周到,那份由“梅花知己”所寄寓的期许,都已深深烙印在心。
此后的日子,我期盼着再次拜访的那一天。届时,这幅墨宝将因那一行附言而更臻圆满。它不再仅仅是一幅字,而是那个秋日下午所有温暖的凝结,是一位师者对学生无声而深切的寄语。每当我于世事中感到困惑或浮躁时,它都将提醒我,务要做那耐得住寒寂、守得住本心的“梅花知己”。
此番厚赠,铭感五内。
作者简介:胡萍,国际华文作家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福州市台江区作家协会秘书长;福州市台江区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