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流转间,是汉字的风骨;点画纵横处,是诗境的延伸。书法家徐明阶先生的书法作品:《留云笼竹叶 邀月伴梅花》与《长风千里远 寒雨细无声》,从不只是线条与结构的简单呈现,更像是将诗词的意境熔铸于笔端,让观者在品味笔墨韵味的同时,亦能沉醉于文字背后的山水诗情。

书法家徐明阶书法作品《留云笼竹叶 邀月伴梅花》,这幅作品堪称诗与书的完美契合。他以温润的笔致铺展笔墨,笔画间既有楷书的含蓄圆融,又含行书的灵动洒脱。“留云”二字落笔舒缓,似见流云轻绕竹梢的悠然;“邀月”二字笔势略扬,如感雅士举杯邀月的闲逸。竹叶的清隽、梅花的傲骨,借由笔墨的浓淡枯湿自然流露,无需丹青点染,一幅月夜竹梅图已在眼前铺展,尽显文人雅士超然物外的生活意趣。
这幅书法作品的笔法特点,是线条圆融含蓄,笔法多取行楷意蕴,起笔收笔藏锋护尾,线条如行云流水般温润连贯。“云”“竹”“月”“梅”等字的曲线笔画尤为明显,无剑拔弩张的锋芒,尽显内敛柔和之态。提按舒缓自然:书写过程中笔锋提按幅度较小,“留”字的长撇、“邀”字的斜捺均不作急促顿挫,而是以平缓的过渡完成笔画延伸,整体节奏松弛悠然。布局疏朗透气: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留白充足,“笼竹叶”与“伴梅花”两组词组内部间距略宽,如同枝叶间的空隙,避免了笔墨的拥挤感。
这幅书法作品的意境核心,是文人雅士亲近自然的“闲逸之趣”,笔法恰是这一意境的直接载体。圆融的线条对应“云笼竹叶”的朦胧感——流云本无棱角,竹叶轻盈舒展,藏锋的笔墨恰好弱化了线条的生硬感,还原了云绕竹间的柔和景致;舒缓的提按节奏则契合“邀月伴梅”的悠然心境,仿佛书写者正以从容姿态举杯邀月,笔速的平缓与雅士的闲适情绪同频。而疏朗的布局如同庭院中的开阔空间,为“云、竹、月、梅”这些意象提供了“生长”的语境,让观者在笔墨的留白中感受到月夜小院的清幽与宁静。
另一幅“长风千里远 寒雨细无声”,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笔墨气象。若说竹梅联是小院闲情,这幅作品便是天地格局。书写时,先生笔力陡然沉厚,“长风”二字笔画开张,如见朔风掠过旷野的豪迈;“千里远”三字笔势连贯,似随长风直抵天际。而下联“寒雨细无声”则笔锋一转,线条变得细密柔和,“细无声”三字轻提慢顿,恰如秋雨沾衣、润物无形的静谧。一刚一柔间,长风的苍劲与寒雨的缠绵形成奇妙共鸣,将自然景象的万千变化凝于尺幅之间。
书法家徐明阶这幅作品,笔力刚柔反差强烈:上联“长风千里远”笔力沉厚,“长”字横画起笔重按,“风”字撇画劲挺有力,“千里远”三字连笔流畅且力道不减,尽显雄健之气;下联“寒雨细无声”则笔锋转柔,线条纤细灵动,“细”“无”“声”三字笔画轻细,提按幅度微弱,近乎“绵里藏针”。节奏张弛分明:上联书写节奏明快开阔,笔画衔接紧凑,如“风千里”三字一气呵成,传递出迅疾感;下联节奏陡然放缓,“细无声”三字落笔轻缓,甚至带有轻微的停顿,营造出静谧感。线条质感对比鲜明:上联线条多呈“枯笔”与“实笔”结合,“远”字末笔略带枯涩,显长风的苍劲;下联则以“润笔”为主,线条润泽细腻,暗合雨丝的湿润。
这幅作品意境聚焦于“自然气象的刚柔交织”,笔法的强烈反差正是对这一意境的精准转译。上联“长风千里远”的雄健笔法,直接呼应长风掠过旷野的豪迈——沉厚的笔力是长风的力道,劲挺的线条是长风的轨迹,明快的节奏则是长风的速度,让“千里长风”的壮阔具象化;下联“寒雨细无声”的柔细笔法,完美诠释寒雨润物的静谧——纤细的线条如细密雨丝,温润的笔锋似雨水的柔和,缓慢的节奏恰是“细无声”的写照,将秋雨的缠绵与内敛呈现得淋漓尽致。更巧妙的是,上下联笔法的刚柔转换,暗合自然中“长风过后寒雨至”的逻辑,让笔墨不仅呈现单一意象,更构建出天地间气象流转的完整意境,实现了“笔随景变,境由笔生”。
徐明阶先生的书法,妙在以笔传情、以字达意。他不刻意追求笔法的炫技,而是让笔墨服务于诗词的意境——或清雅,或雄浑,或闲逸,或深沉。每一笔顿挫都暗合诗句的节奏,每一处布局都呼应文字的内涵。在徐明阶的笔下,书法不再是单纯的书写艺术,而是诗词意境的视觉化表达,是文人情怀的具象化呈现。品读徐明阶先生的书法作品,如同在笔墨间读诗,在点画中寻景。那些跃然纸上的文字,既是书法艺术的瑰宝,亦是诗词意境的延续,让人在笔墨与诗心的交融中,体悟到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文/庄顺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