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佛与禅茶
袁晓燕
佛教禅宗寺院大都建于名山胜地、绿水青山之间,而且有着“农禅并重”的传统。因此有条件的寺院都辟有茶园,流传至今的名茶不少即源于寺院僧人之手。人们习惯上把产生于佛教寺院或用于佛事活动的茶,称作佛(禅)茶。
宋 钱易《南部新书》记载:唐大中三年(849) “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帝问服何药而致此。僧对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惟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这段话被许多茶商茶客所引用,但都不知道这位一百二十岁的僧人是谁?来自何处?
据《湖南通志》记载,释全真于唐开元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729年1月19日)出生于湖南兴宁县程水乡(今资兴市程水镇),到《南部新书》所载的公元849年,正好是一百二十年。
古时候人的寿命普遍较低,能活过一个甲子便可称为人生圆满。历史上赫赫有名、因德懋寿高被五位皇帝敕封的高僧除了寿佛绝无仅有。由此可见,《南部新书》中所记载的这位长寿圣僧正是全真法师,这年他恰逢120岁。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唐代是一件极为稀罕的事,即使到现在如此高寿者也不多见,而释全真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长寿者,寿高达138岁,被尊称为寿佛,禅茶益寿实不虚妄。
寿佛出生地——资兴,地处湘南,曾是炎帝神农走过的热土。境内的汤市离炎帝陵墓仅十来华里,这一带留下了许多关于炎帝的故事、传说。农耕文化的创始人神农氏制耒耜,教人农耕;尝百草,为民疗病;发明弓箭,教人狩猎;制作琴弦,给人愉悦……
尤其是神农“尝百草”过程中历经风险,常常“一日而遇七十毒”。汤市传说,神农误食野果中毒,昏倒在地失去知觉。危急关头,他身边忠实的爱犬——玉女狗拼尽全力将炎帝拖到一座山头,咬下树上的叶子喂进炎帝嘴里。就是这种不起眼的树叶让炎帝起死回生,并奇迹般地站立在了那座白云飘渺的山头。炎帝的爱犬却因过度劳累瘫倒在地再也没有站起来。炎帝含泪将玉女狗葬于山头。不久,山头拱出一砣形似狗脑的石头。于是,山叫狗脑山,树叫茶树,叶叫茶叶。狗脑山常年仙雾缭绕,山陡路险,当地曾有人投桃训猴,让猴子攀上去采摘茶叶。此地所产茶叶气味甘淳、清香耐泡且回味悠长,被朝廷定为贡品,名狗脑贡茶。
从炎帝遇茶解毒起,资兴人就开始采茶喝茶,最早只是把野生茶当做解毒的药草,后来逐渐人工种植,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饮品。
与寿佛出生地周源山属同一山脉的回龙山不仅有野生茶树,而且当地瑶民已形成种植茶树加工茶叶的传统。寿佛出生、成长在茶的故乡,从小就知道茶可解毒。该县地方志记载,寿佛排行老三,按照宗族字辈取名仁智,字宗惠,小名周宝。宗惠幼时喜欢用手在头上抓扰,后来发现上面长了个小癞疮。
茶主要有四大功效,提神醒脑,消食解腻,清心除躁,解毒排毒。
寿佛的母亲熊氏自然懂得茶能解毒这一妙用。宗惠喝茶以后头疮虽未根治,但多少会舒服一些。他九岁那年,村里来了个走江湖的算命先生,见到他大吃一惊。临走时,算命先生对宗惠父母说了一首偈语:“此子非寻常,天资不可谈;要想治头病,送他去佛堂。”说完,大笑三声走了。
从此,小宗惠经常去附近的寺院打坐念经,佛缘渐深。十六岁(指虚岁,实为十四周岁)那年,他拜别父母,只身来到郴州城西北开元寺出家受戒,剃度为僧,取法名释全真。在开元寺剃度以后,全真一心想求得大乘教旨,可惜没有造诣深厚的大师指教。一天,寺里来了一名云游的和尚,见他佛性很深,修为执著,指示他说:“径山(浙江余杭)的道钦禅师佛风严谨,你有如此高远的志向,何不到径山去拜师学佛?”
于是,全真带着一个喝水化缘的瓜瓢和一只遮风挡雨的斗笠,独自离开郴州,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径山寺,拜道钦禅师(即法钦)为师。
径山是什么地方?是天目山脉东北延伸的一个主峰,径山因寺得名,径山镇因山得名,隶属于浙江余杭,是苏东坡赞为“势若骏马奔平川”、“此生更何几回来”的旅游胜地。
径山一路走来非同凡响。自唐玄宗开元间,“径山大师”鹤林玄素驻足径山布道,到天宝初年,“径山长老”法钦(即全真的师父道钦)开山,径山从此以禅茶扬名天下。寺,成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茶,成为日本茶道之源,更吸引茶圣陆羽(也是一位僧人)在此著作《茶经》;画,成为日本禅画的发祥地;禅宗,成为中国和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庭。唐朝宰相李吉甫,宋代皇帝高宗、孝宗,清朝皇帝康熙、乾隆,吴越钱王,苏轼兄弟,陆羽,陆游,范成大,徐文长等竞登径山;历代高僧大德很多是国学大师,他们留下不朽的文化遗迹,径山的禅宗茶学诗文歌赋遍布浩瀚文海。
释全真师从“径山长老”法钦,与禅茶结下了深厚的渊源。
径山茶属绿茶,是中国传统的历史名茶,始于唐,盛于宋,在宋代被列为“贡茶”。径山的山、水、茶、寺、禅、经、文相依相存,形成了极为丰厚的人文历史和禅茶文化积淀。“茂钱唐者,以径山稀……,洞霄次径山”(田艺蘅《煮泉小品》)。“钦师尝手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他产,今径山茶是也”。
道钦禅师之所以“手植茶树数株”,也许与全真法师不无关系。全真法师“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每天喝着家乡人用于解毒的土方子,用野生茶叶煮水喝。他一直潜心修禅念佛,渴了就喝这种叶子煮的水,多年后头疾不知不觉已消逝。江南春天水汽氤氲、夏天暑气湿热极易导致时疫。为防时疫流行,径山寺僧有病没病都喝茶用于解毒。饮茶渐渐在寺僧中流行开来。
道钦禅师“手植茶树数株”,除了自饮,还采来礼佛。用茶礼佛,到后来待客,逐渐形成了一种风尚。一些禅僧到了一日几遍茶: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 正是由于饮茶的普遍性,形成了佛教独具特色的茶文化。禅寺一般在法堂东北角设“法鼓”,西北角设“茶鼓”。如宋林逋诗:“春烟寺院敲茶鼓,夕照楼台卓酒旗。”有些寺院职事中设有“茶头”一职,司掌煮茶,献茶待客。在山门前有专门的“施茶僧”,为香客游人惠施茶水。《蛮瓯志》载,觉林院僧人“待客以惊雷萸(中等茶),自奉以萱带草(下等茶),供佛以紫茸香(上等茶),盖最上以供佛,最下以自奉也。”道原《景德传灯录》中说到吃茶的地方就有六、七十处之多。其中有“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之句。
径山茶,清新、清净、清化、清淡、清醇,深得茶中之道。
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日本圣一国师圆尔辨圆住学径山,不仅苦修佛学,还学习种茶、制茶等。圆尔回国后,即把从径山带去的茶籽播种在静冈县的安倍川和藁科川,后又传播径山寺的“抹茶”制法及“茶宴”仪式,从而促进了日本茶业的兴起。
南宋开庆元年(1259年),日本东福寺大应国师南浦·绍明求学径山,回国时又将径山寺的茶道具、茶台子带回日本,并传播径山寺的“点茶法”与“茶宴”礼仪,促进了日本“茶道”的兴起。
得益于家乡人对茶的认识、见证了径山茶文化的衍生及发韧,全真法师煮茶参禅,深得禅茶之味,一生与茶相守。
作者简介:袁晓燕,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散文学会会员,毛泽东文学院第四期作家班学员,现为资兴市文联副主席。出版散文集、短篇小说集和故事集四部,主编诗文集、故事集两部。获湖南省首届文物解读大赛作品二等奖,湖南“新女性”征文三等奖,郴州“五个一”工程奖。作品散见于《散文选刊》《羊城晚报》《文化时报》《短篇小说》《小小说原创版》《湖南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