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山河,横穿东西的“长征”
铁二代 刘雪萍
2000年9月6日,一辆特殊的火车专列载着1400余名紫阳人,经过5天4夜的行驶,进入戈壁绿洲,新疆阿克苏金银川镇。建设兵团第三师第一团,接受灾民的大搬迁,开启了他们放下锄头,启动新模式生存。25年过去,我们聚焦地理经济上的重构,审视这场跨越山海的回响。

1970年8月25日,修建襄渝铁路,紫阳毛坝山体滑坡,31名民兵战友,瞬息之间被掩埋;2000年7月13日,灾难再次降临,特大暴雨山洪泥石流,排山倒海吞噬无数村庄,方圆数里气烟翻腾,1.8万人家园被毁,212人死亡,失踪,直接损失超过2亿元。倒推灾前22年间,泥石流滑坡,雨涝,干旱,暴风雪,森林病虫害等灾难55次!反复被蹂躏的人们生出主动搬离的心声。据《紫阳志》记载,从明正德1512年至今,历史设县建制后,人向山开路,地向人发怒,一次反方向的迁出“长征”,大规模人口挺近沙漠地带,改写紫阳700年来人口移入的历史。
让我们聚焦地理经济,剖析原生态环境,产业支柱,审视人与地的平衡。
紫阳县,万山纵横,溪流密布,历史上因战乱,饥荒,灾荒,经商, “湖广填四川”等“垦荒令”政策,人口迅速增长,现人口密度151人/平方公里。人均耕地仅0.5亩。天灾使盘厢河乡800亩水田骤减至60亩,仅能养活幸存三分之一人口。村民说“房屋垮了可以重修,土地没了等于一切都没了,今后日子怎么过了?”
快速投入现场应急的多位村干部,有人为了抢救老乡,苦口婆心劝说村民撤退,自己永远埋在砾石下!当地干部紧急联系上极组织,县长,地委书记,陕西省副省长来了,军区部队来了,医疗防疫骨干来了……运筹帷幄,就地成立救灾指挥部,各部门综合开展援助救灾工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主要接收地,有戍边屯垦的底蕴。金银川镇以盛产稻谷和棉花命名,面积379平方公里,21万亩农地和完善灌排系统,600亩为单元,具备“旱涝保收”的农业生产条件。兵团实行招工先行,符合条件长期承包,分配住房,不在编制内军事化人事管理。师党委采取分档次、固定期限、有偿使用的土地承包方式,推行“五统一”和“四到牢”原则,既保持集约化优势,又充分调动移民生产积极性。
在产业转型与技能转化方面,高度匹配的区位选择。紫阳人世袭的采茶技能与采棉技能相仿。搬迁后移民干湿气候,文化差异,时差转换等需要适应的过程中,相似性劳作成为快速投入新生产方式的关键。兵团组织开展专项培训,帮助移民掌握机械化种植采收技术。第一代移民,见证了兵团推广长绒棉人工向机械转型。2017年,享誉国际的新疆长绒棉,智能收割机械化已占90%。原瓦房店农民、现12连职工张林承包45亩棉田,采用半精量播种和机械采收技术,年收入达8万元。
迁徙的深层逻辑,根植于迁出地与迁入地资源禀赋的巨大差异。狭小逼仄的空间,难以形成规模化现代农业。如绕溪乡价值高油茧产业,生产时期,人均养蚕一张,全村合计2600张。经济附加值虽高却无法普惠。洪灾加速了本就紧绷的人地关系。
人口,作为第一生产力要素,曾是土地建设的优势。襄渝铁路贯穿全县,为紫阳“输血”,修筑交通基础设施,实现“物的流通”;大规模移民人口移动,则实现了“人的流通”。困境突围,政策配套,寻求内部造血能力,生产力空间再配置。两者的目标:打破封闭的地理格局,从承载力枯竭转移至资源富饶区域,融入更广阔的经济循环体系,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7.13洪灾成了压垮骆驼最后一根稻草。战略政策从改造环境化为适应环境,实现生产力迸发,价值倍增。
从传统农民到现代农场职工身份转化,已经有300多人领取退休工资享受养老金。全年劳动时间集中为三个月,极大解放了劳动力,提升效率。
回望历史,移民搬迁为紫阳人找到一条“路”,如果修路“输血”贯通陕川大动脉,是硬件改造;后者就是“造血”开发重构。跨越东西,从秦巴山麓到戈壁绿洲的又一次“长征”,是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为破解复杂地理区域,发展困境,从实际出发谋求安居乐业的战略政策。
其成功为类似地区提供了三重启示:
决策需尊重客观地理经济规律:科学认识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力与发展潜力,以空间换发展。
匹配是融合的关键:产业技能、组织制度与人口特性的高度匹配,是移民“住下来、能致富”的核心。
投资下一代就是投资未来:将迁徙带来的生产红利转化为对子代的教育投资,才能实现发展的代际可持续性。
2024年6月,陕西省紫阳县政协一行6人,带着盛世修志,家兴修谱,再次进疆,看望当年被迫分家西行“长征”的移民。他们看到,廿十五载流年华章,紫阳人在棉田上实现“白色黄金”的丰硕,收获现代化的希望,“迁二代”谱写着时代汇流的另辟蹊径,传承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志在四方的信念,!毕业于中国民航大学,现供职于某药业集团新疆大区陈龙晏向来自老家的亲人吐露,当年离别故土,老师给他的临别赠言,感概“今天的努力是为了明天更好的生活!”
泪目回首,舍故土流血汗,怀揣斗志,戈壁沙滩,双手舞蝶,重建家园。
三千诗文,字字盛世豪庭,万里西行,他乡筑梦, 后世之傲,功在千秋!
此篇文章,献给“7.13”洪灾中奋斗,奉献的所有人!献给所有曾为这片土地付出鲜血和汗水的人!献给各界向紫阳灾后施出援手的爱心人士!

作者简介:刘雪萍。陕西省散文协会会员。安康作协会员。爱好文学和户外运动。多年来发表在《中国城乡金融报》《龙门阵》《华侨报》《安康日报》和网络多家媒体上的散文,通讯,小说逾20万字。曾获得全国金融系统主题征文大赛二等奖,最美中国旅行三等奖。用我笔写我心,愿意用有温度的文字书写生活的方方面面。
2025年09月16日
槛外人 2025-9-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