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背后的精神坚守,是穿越时空的对话。当于海洋在2025年的今天捧读闻一多的《太阳吟》,两颗相隔百年的心灵依旧能为同一轮太阳热泪盈眶。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读书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的坚守。于海洋先生的《读书漫笔》,恰如一缕清流,重新唤起我们对阅读价值的思考。作品不仅分享了读书的感悟,更通过闻一多的诗歌,展现了读书人与民族命运的血脉相连。
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在《太阳吟》的解读中达到高潮。于海洋从中读到的不仅是诗意,更是一种生命的共鸣与精神的薪火相传。
《太阳吟》是海外游子的赤子心声
《太阳吟》创作于1922年7月,当时闻一多赴美留学仅俩月。身处国力孱弱、民族备受歧视的时代,作为海外游子,他切身体会了这种酸楚。诗歌中“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开篇的呼告,正是这种复杂情感的喷薄——太阳既逼走了他的还乡梦,带来白日的煎熬,但因为这轮太阳也同样照耀着遥远的祖国,故而又是他与故土唯一可感的联系。
闻一多在诗中运用奇特的想象,将太阳视为可对话、可骑乘的对象:“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北京城里的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 这种基于深沉爱国情感的想象,使得《太阳吟》远超一般的思乡之作,成为特定时代下,爱国知识分子民族气节与文化坚守的烈火般宣言。
诗中“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的感慨,既是对陌生环境的感受,也清晰表达了他对西方文化的不认同感以及身为中国人的文化自豪。这种复杂情感,正是那一代留学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境:向西方学习,但不失民族自信;拥抱现代性,但不弃文化根脉。
于海洋的感悟是当代读书人的精神接续
于海洋读《太阳吟》而“动情”,称之为“心灵的又一次洗礼”,这种强烈的共鸣绝非偶然。作为一位曾履职沈阳的副厅级干部、成功盘活破产企业的实业家,于海洋的阅读体验带有鲜明的生命实践的厚度。
他特别指出,闻一多的诗让他深知“人生不在长短,而是要挺直腰杆,做济世救人的事”。这种感悟与他的现实选择形成深刻呼应——将挽救企业视为“生命的选题”,正是经世致用担当精神的当代体现。
更令人动容的是,已年过六旬的于海洋从闻一多的诗中汲取了“老骥不应躺平,还要伏枥前行”的力量。这种“活着就要活成一道光”的信念,将闻一多当年在黑暗中对理想的热烈追寻,转化为了在和平建设年代持续奋斗、发挥光热的生命姿态。
于海洋在《读书漫笔》中展现的,不是书斋里的孤芳自赏,而是一种阅读与生命实践的良性互动。中国古诗曰:“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西方李嘉图讲:“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这两则箴言构建起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这种中西融合的视野,不仅体现其博学,更展现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与开放心态。
太阳的意象是跨越百年的精神火炬
太阳在闻一多诗中是一个多层次的意象:既是客观的自然存在,又是主观的情感载体;既带来痛苦,又寄托希望。这种复杂性,恰恰契合了中国知识分子百年来的心路历程:在困境中坚守,在挫折中奋进。
于海洋对《太阳吟》的解读,是一次成功的精神嫁接。他将闻一多在民族危难时期所迸发的磅礴爱国激情,创造性地转化为驱动当代人在各自岗位上精益求精、奉献社会的内在动力。
这首近一个世纪前的诗篇,在于海洋的笔下重新焕发生机,说明真正的经典和其中所蕴含的爱国精神、担当意识,永远不会过时。它们如同诗中那轮“奔波不息的太阳”,持续为不同时代的中国人提供着精神的滋养与前行的光亮。
读书人的时代使命
于海洋在《读书漫笔》中展现的读书观,不是逃避现实的象牙塔,而是通过读书更好地理解世界、改造世界。他认为读书让精神升华,是“最明智的投资”。这种投资,不是物质上的回报,而是精神上的丰富与人格上的完善。
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当代读书人应当如于海洋所启示的那样,通过阅读寻找精神家园,通过思考确立文化自信,通过实践担当时代责任。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既成为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成为精神价值的传承者。
《太阳吟》的跨世纪回响告诉我们,爱国情怀与文化坚守始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于海洋的《读书漫笔》,正是这种底色在当代的生动呈现。当我们今天重读这些文字时,不仅能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一种精神的传递和文化的延续。
读书的终极意义,或许就在于此:让我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认识自我,在改造世界的同时提升自我。这是于海洋《读书漫笔》给我们的最大启示,也是闻一多等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陈景明写于2025年9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