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郭进先
作者 郭高峰
父亲郭进先,曾用名郭觐先,乳名恒泰,阳城县町店镇花园条村人。
抗日战争后期,父亲在家乡参加了革命工作,解放初到万荣县开辟新区。母亲是县里的妇女干部,1953年与父亲结为秦晋之好。
我开始记事时,父亲是万荣县的财贸县长,因而记忆中父亲总是特别忙。父亲不多说话,阳城方言浓重。声音不高,但中气十足,很有底蕴。
父亲心态平和,国字脸上经常挂着微笑,嘴里经常哼着他喜欢的歌曲,像《洪湖水浪打浪》《唱支山歌给党听》《军民大生产》。耳濡目染,儿时的我也会唱这些革命歌曲。
父亲重情重义,深爱自己的家人。爷爷去世早,父亲是家里的老大,一直担负着照顾奶奶和叔叔姑姑的责任。参加工作后,经常给老家寄钱捎东西,尽量让家人生活过得好一些。上世纪五十年代,叔叔羡慕别的老师戴着手表上课,父亲便花一百多元给他买了一块上海表,并嘱咐他要尽职尽责,当个好老师。父亲看到太原街上的小脚妇女穿皮鞋特别好看,便给奶奶买了一双,还给奶奶买了一副金耳环,让奶奶在村里时尚了好一阵子。
父亲文化水平虽然不高,但一生都致力于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和政策水平。他听党的话,服从组织安排。1947年从阳城调干到万泉县,1950年到丰镇县支援土地改革,1960年在万荣县担任财贸县长,1964年支援洪洞县工作,1973年调到浮山县任财贸县长。父亲从来不考虑职务升迁,一步一个脚印,俯首甘为孺子牛。三十六岁开始担任财贸县长,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一辈子,直到离休前才转岗县人大主任。
父亲为官,一身正气,待人温和,平易近人,许多人都喜欢和父亲交往。省教育厅的郭云昌伯伯、省体委的张广华叔叔、万荣县的王国英县长、浮山县政协的王正芳主席,还有县委的小车司机石俊发师傅,都是父亲的终生好友。
父亲出身农民家庭、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风流倜傥,气质不俗。年轻时的父亲,头发总是修剪的阳光帅气,衣着整洁,皮鞋锃亮、1953年由绥返晋和省委党校同学的留照、1954年和母亲的合影、1960年和王国英县长及办公室人员在万荣县高潮池边的合影、1976年带领浮山县代表参加省财贸会议的留影,都显现父亲出众的儒雅风度。
我们兄妹四人,待人接物,有礼有节,处事谨慎,遵纪守法。这都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和循循善诱。 1966年的政治运动,父亲被戴上了走资派的帽子。后来趁着造反派天天忙着进城武斗,父亲带着母亲和我们兄妹回到花园条老家,全家难得地在奶奶身边享受着天伦之乐。那是父亲从1944年参加革命后,唯一的一次长时间回老家居住。父亲曾在他的回忆录《我的八十年》里感慨,“感谢”造反派的捣乱,让他有时间在奶奶面前尽了一回孝。
父亲注重精神享受,喜欢简朴生活和文化娱乐。工作之余,经常在家整理老照片,把每个人的底片和照片都分别装进小信封,写上名字。父亲喜欢象棋,周围人隔三差五来家里找他下棋。县委小车班的石叔叔,和父亲下棋屡败屡战,问其原因,回答是就想和郭县长多呆一会儿。
父亲不喜欢打麻将,但是周围人都热衷于此项活动,随和的父亲也给人凑手,只是输赢都淡然。离休后父亲参加过老年门球,太极拳、剑舞等健身运动,他说要给老年人作个榜样,让大家都活出精气神来。父亲毛笔字虽然写得不甚好,但有人前来索墨,他也认认真真写上一幅,与人共勉。父亲还用了好几年时间,三易其稿,写出了自传《我的八十年》。晚年时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一摞厚厚的手稿变成铅字。 2004年我用了近一年时间,把父亲的手稿修改编辑付梓,圆了父亲出书的梦。
晚年的父亲患有腿脚不便、身体衰弱、睡眠不好等老年常见病。对于自己不认可的社会现象,时时显露出焦虑、愤然和无奈。看他那样子,我多么希望父亲重显当年参加土改时的雄风,再现三十六岁担任财贸县长时的洒脱。晚年父亲曾希望我能回家住上一段时间,陪他说说话,同他谈谈心。可是,北京的工作单位一个萝卜一个坑,恕我分身无术。父亲失望的眼神,让人泪目。
2008年农历三月初二,是个周一。下午两点多,表妹的QQ头像急切闪动:姐,快回家吧,大姨夫不在了。我顿时心跳加速,浑身的血液仿佛凝固了一般。后来听妹妹说,吃过中午饭,她给父亲叙述自己清明节回老家给奶奶上坟的事情,父亲特别高兴。说起逝去的人和事,父亲说他希望自己告别人世时,就像谁谁那样平稳地一觉睡过去。午休时,妈妈和妹妹收拾床铺招呼父亲躺下,这一躺,父亲就再没有起来了。
我回到家中时,父亲已经安详地躺在冰棺里,一如熟睡。夜深人静,我把脸贴在冰棺上,喃喃地和父亲说话,叙述我对父亲的思念,诉说我无法挽回的遗憾。
身为一个大权在握的县级干部,父亲没有给自己批一块地基,没有给孩子盖一座院子,更没有为儿女谋个一官半职。到2008年去世时,父亲身后只有老干部局分配的三间集资小院和工资卡上不多的退休金。
重读《我的八十年》,觉得有许多话要和父亲聊,无奈阴阳两隔,都成遗憾。只有父亲的操守和品行,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成为我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灯。
思念永远,父亲永生!
照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郭高峰,1957年生人,中共党员。北师大中文专业。健康教育主管医师,北京市西城区卫生局卫生监督所退休干部。北京市宣武区作协第一届理事。
编辑 李汪源
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