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籍歌手闵天浩携手音乐团队推出的方言单曲《麻麻辣辣烫烫烫烫烫》引发广泛关注。这首以成都方言为基底、融合川剧变脸、评书散打等传统曲艺元素的创新作品,通过美食意象与市井记忆的交织,勾勒出鲜活的巴蜀文化图景,成为2024年方言音乐领域的现象级作品。
方言与曲艺的跨界实验
《麻麻辣辣烫烫烫烫烫》由闵天浩担任制作人并主唱,联合作词人肥坨坨FatToc、钟曼洋,作曲人肥坨坨FatToc,编曲范艺鸣等组成创作团队,历时半年打磨完成。歌曲以“麻辣烫”为文化符号,将清音扬琴、竹琴等民间艺术形式与现代说唱节奏结合,形成独特的“川味音乐”风格。
歌词中穿插李贝贝评书、王婆卖茶等经典地域文化符号,如“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喝茶”的童谣,搭配“巴适得板”“安逸的喊”等方言俚语,生动还原了成都茶馆文化中的烟火气。制作人闵天浩表示:“我们希望用音乐打破传统与现代的边界,让年轻人在说唱节奏中感受川剧的变脸技巧、金钱板的节奏韵律。”
美食记忆承载文化乡愁
歌曲以“麻辣烫”为核心意象,串联起冒菜、蛋烘糕、牛华老阿婆小吃等本土美食,构建起一幅充满温情的市井画卷。副歌部分反复吟唱的“麻麻辣辣烫烫烫烫烫”,既是对川菜热辣滋味的味觉描绘,也隐喻着巴蜀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歌词中“收废品嘞大爷都为我点赞”“开起空调嘞房然后整盘麻辣烫”等场景,通过琐碎的生活细节传递集体记忆。音乐统筹王博轼指出:“这些意象并非简单堆砌,而是以美食为纽带,唤起听众对童年、对家乡的情感共鸣。”例如,提及“阿婆的手艺把回忆烫起”,暗含对川剧变脸等非遗技艺传承的隐忧与致敬。
技术赋能传统艺术创新
在编曲层面,团队大胆采用电子音效模拟川剧锣鼓的节奏,将竹琴的清脆音色与808鼓点融合。混音师肥坨坨FatToc透露:“我们保留了清音扬琴的滑音技巧,但通过压缩效果器让其更适配流媒体传播。”这种技术处理使传统乐器在保持原真性的同时,获得年轻群体的接受度。
录音环节由成都柏菲奇文化传媒完成,采用全景声技术捕捉方言的声调起伏。伴唱钟曼洋的戏腔点缀,与闵天浩的说唱形成“古今对话”,被乐评人誉为“方言音乐的技术革命”。
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
歌曲MV在宽窄巷子、锦里古街等地取景,穿插变脸艺人、茶馆跑堂等群像,强化地域文化标识。发行方四川星轼界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数据显示,单曲上线72小时播放量突破500万次,其中85%听众来自川渝地区外,显示方言文化的跨地域传播力。
文化学者李明教授分析:“《麻麻辣辣烫烫烫烫烫》的成功在于它没有止步于地域文化展示,而是通过‘麻辣烫’这个全球认知的饮食符号,构建起可感知的文化体验。当听众跟着节奏‘整盘麻辣烫’时,实际上完成了一次对巴蜀精神的消费。”
产业联动激活非遗经济
歌曲走红带动相关文化消费,牛华老阿婆小吃连锁店推出“主题套餐”,单店日销量提升30%;成都多家茶馆增设“评书散打+麻辣烫”体验项目,吸引年轻游客打卡。四川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正计划以该曲为蓝本开发沉浸式戏剧,推动“音乐+文旅”产业融合。
闵天浩透露,团队已启动“川味音乐”系列企划,下一首作品将聚焦自贡盐帮菜文化:“我们希望用三年时间,构建一个以方言为载体的巴蜀文化宇宙。”
《麻麻辣辣烫烫烫烫烫》的爆红,折射出Z世代对本土文化的认同需求。当传统曲艺遇上现代音乐生产体系,当市井记忆转化为可传播的文化产品,这场发生在成都街头的“音乐实验”,或许正为非遗活化提供新的解题思路。正如歌词所唱:“麻麻辣辣烫烫烫烫烫,销魂的麻辣烫”——这口沸腾的文化之锅,终将烧出更广阔的天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