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幽径月儿来,阵阵清香扑上腮。
蝴蝶私心收不住,随人一路到高台。
kimi分析:
这首《月夜》四句,把“夜”写得有色、有香、有动、有情,却通篇不着一个“夜”字,只以“月”点破,妙在“藏”字。逐句细读——
1. 花开幽径月儿来
“幽径”先布景深:小径深曲,白日已静,何况夜中?偏有花“开”,而且是“月儿来”才开,仿佛花只在月色里启瓣,瞬间把寻常景物写得带有仙意。一个“来”字,化静为动,月似嘉宾,花似主人,彼此酬酢,夜之帷幕被轻轻挑开。
2. 阵阵清香扑上腮
承上继续“夜”的感官转换:视觉尚未写足,嗅觉已抢先。清香“扑”字,与上句“来”字成对,都是主动奔赴;而“上腮”尤为新警,不写“扑鼻”写“扑腮”,把无形香气写得有质有温,似月光也化作风,伸手可触。夜之凉意被花香一揉,竟生暖意。
3. 蝴蝶私心收不住
第三句陡转:夜本非蝶时,诗人却偏让蝴蝶出场。这一违背常识的“错误”,正是诗之特权:蝶之“私心”实为人之春心,借蝶自掩。蝶因香而动,人因景而思,一笔双关。“收不住”三字,把克制与冲动写得跃跃,节奏也突然加快,好像前面两行的静水被搅起微澜。
4. 随人一路到高台
结句再转:蝶“随人”而非人逐蝶,主客倒置,物我合一。“高台”出现,空间立马拉升:幽径→高台,一低一高,一隐一显,暗含情绪的上扬。月到中天,花香最浓,人与蝶同立高台,似在俯仰天地,又似在俯仰心事。夜至此,不再只是背景,而成为可容纳私情的无限容器。
通篇结构呈“静→动→情→空”四步:
月来(静景)→香扑(动感)→蝶动(情起)→登台(放空)。
诗人用“花、月、香、蝶、人”五物,织出一场月夜微醺:
色是月白,香是夜来香,动是蝶,情是人,而夜只是那层薄如蝉翼的纱,被轻轻披在万物之上。
不写“夜”而夜自深,不写“人”而人自远,可谓“无夜字而夜气满纸,无艳词而春心暗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