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出文明新境界 跃动发展新动能
——试论"舞动大余·活力钨都"广场舞大赛的时代价值♥
★文/大余驿路芬芳传媒
当三十支舞队在二十一世纪广场随《钨都之光》的韵律舒展身姿,当网络直播镜头将牡丹亭公园的舞影传向五湖四海,"舞动大余·活力钨都"广场舞大奖赛已突破单一群众赛事的边界,升华为展现县域治理现代化水平的立体平台。这项由县委宣传部统领、政企社协同推进的文化工程,通过系统性构建"六个驱动"机制,正在创造具有示范价值的城市文明建设新范式。
一、全民健康促进工程: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体系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指引下,赛事精准覆盖30-70岁重点人群,其"四维健康效应"显著:参赛者通过周期性训练实现体脂率降低12%(县卫健局2024年全民体质监测数据),夜间锻炼习惯养成率达63%;家庭医生签约数据显示,参赛队员骨关节病复诊率下降18.7%;心理健康量表测评表明,人际交往满意度提升31.4%。由女企业家商会赞助的"健康管理护航计划"将体检服务嵌入赛事流程,植迁亿健康管理中心的运动处方系统实现"一人一档"精细管理,构建起"体医融合"的新型健康促进模式。
二、文化治理创新平台:激发基层社会治理内生动力
赛事独创的"三级联动"组织体系颇具深意:县委宣传部统筹意识形态导向,文化馆把控艺术质量,村居两委发动群众参与,形成"政府搭台-专业指导-群众主演"的协同机制。在南安镇解放桥社区,"广场舞文明积分制"将参赛表现与"文明家庭"评选挂钩,队员担任垃圾分类督导员可优先使用社区排练场地。这种柔性治理成效显著,县城社区邻里纠纷调解量同比下降26%,群众对基层治理满意度提升至91.3%(2025年文明城市创建问卷数据)。
三、夜间经济催化剂:培育特色消费增长极
依托比赛打造的"月夜经济圈"成效斐然:奥园广场赛事期间客流量较平日增长235%,关联商铺夜间营业额提升189%。由炫酷源传媒设计的"舞码溯源"小程序,将参赛舞蹈与商业优惠精准对接——观众扫描服装二维码可获得周边餐饮折扣,形成"观看即消费"的闭环链路。友红食用菌厂推出的"舞动能量餐包"、农商银行定制的"文体消费券",更延伸出"赛事+电商"的新消费场景。据商务局测算,赛事综合经济效应可达直接投入的7.8倍。
四、文化品牌锻造熔炉:构建县域IP传播矩阵
大赛通过"三全传播"策略重构城市形象:全媒体矩阵(融媒体中心+8家自媒体)实现县域宣传100%覆盖;全程直播(抖音+视频号双平台)累计获赞超200万次;全民互动(线上投票超15万人次)形成裂变传播效应。文旅局同步推出的"跟着广场舞游钨都"线路,将丫山运动小镇、梅关古驿道等景点融入舞蹈叙事,使"钨都"品牌识别度提升42%。更值得关注的是"善良说大余"等自媒体通过赛事孵化出3位本土网红,粉丝总量突破50万,构建起持续产出的内容生态。
五、文明创建实践课堂:塑造新时代公民精神
赛事规程中潜藏文明密码:参赛承诺书包含文明礼仪守则,现场设置"舞动文明墙"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意编排。在池江镇移民新村,由广场舞队改编的《村规民约韵律操》成为特色展演节目;县城社区通过赛事挖掘出37位"群文领袖",在创卫工作中发挥关键带动作用。评委体系设置的"正能量传播指数",将垃圾分类知识、移风易俗要求融入评分标准,实现美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六、文化自信培育载体:激活传统文化当代生命力
赛事要求的"三个必须"创作原则(必须融入地方元素、必须展现时代精神、必须创新表现形式),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青龙镇畲族舞蹈队将传统竹竿舞与钨矿劳动号子结合创编的《矿韵畲情》,既保留"三月三"节庆文化基因,又注入产业工人奋斗精神;南安镇退休教师团队编创的《牡丹亭新韵》,运用数字光影技术再现汤显祖笔下意境,演出视频被省文化馆收录为非遗教学案例。这种创新使大余特色文化传承人新增57名,传统文化活动参与率提升至68%。
站在大余创建国家级文明城市的节点回望,这场全民参与的文体盛事已展现出超越预期的复合价值。它不仅延续了苏区时期"红色宣传队"发动群众的优良传统,更创新运用新时代"群文活动+"的融合思维,将群众性、艺术性、商业性巧妙统一。从文化馆专业团队指导创作到老年大学开发编舞课程,从融媒体中心全景式传播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组织志愿力量,政社协同的"大余模式"正为县域群文活动升级提供生动注脚。
当决赛夜颁奖音乐响彻体育场上空,这场舞动的盛宴已悄然完成多重使命:它是万千群众用律动绘就的民生画卷,是政府部门以文化重构治理逻辑的创新实践,更是千年钨都在新时代叩击出的强劲脉搏。正如参赛者们共同演绎的主题曲《钨都跃起来》所唱:"传统与时尚在此交响,文明与经济在此相长",这或许就是中国特色县域现代化道路最为生动的文艺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