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渭水新韵
填词/李含辛
题记
闻兴平到交大创新港公交通车,夜不能寐,填词一首。
渭水调弦织玉梭,兴平古道接星河。
昔年车马尘封垒,今日舟桥隧贯歌。
穿雾霭,沐晴和,创新港外见云珂。
交通破局开新卷,万顷秦川一脉和。
附录
李含辛《鹧鸪天·渭水新韵》赏析
一、词作背景与创作契机
《鹧鸪天·渭水新韵》是李含辛为庆祝兴平至交大创新港公交线路开通而创作的词作。2025年9月26日,这条全长30公里的公交线路正式开通,打破了西咸一体化发展中的交通壁垒,实现了兴平与创新港的便捷联通。词人闻此喜讯,夜不能寐,遂以传统词牌形式记录这一历史性时刻,将现代交通工程与古典诗词艺术完美融合。
交大创新港作为教育部与陕西省共建的国家级项目,占地23平方公里,定位为"国家使命担当、全球科教高地",其建设创造了"交大奇迹"的速度。词中"创新港"正是这一现代化科教高地的诗意呈现,而"渭水"作为关中平原的母亲河,在咸阳文化中被象征为天河,成为连接古今的天然意象。
二、词牌格律与艺术特色
1. 鹧鸪天词牌的运用
鹧鸪天是双调五十五字的词牌,前后片各三平韵,前片第三、四句与后片三言两句多作对偶。李含辛准确把握了该词牌"层层推进,终临爆发又戛然而止"的情绪特点,在传统框架中注入了现代主题。
2. 意象群的三重构建
词人精心构建了"自然-工程-人文"的三重意境:
自然意象:"渭水"作为母亲河象征,"星河"喻指历史长河,"雾霭"象征发展障碍
工程意象:"玉梭"喻桥梁隧道,"舟桥隧"指现代交通设施,"新卷"喻发展规划
人文意象:"云珂"典出《后汉书》天马鸣珂,喻创新港的科技骏马
3. 情感脉络的递进
上阕以"渭水调弦"开篇,通过"昔年车马"与"今日舟桥"的对比,展现交通巨变;下阕以"穿雾霭"递进,最终以"万顷秦川一脉和"升华,形成"阻隔-突破-升华"的完整情感曲线。
三、词句精析与创新表达
1. 上阕解析
"渭水调弦织玉梭":将渭水比作琴弦,桥梁隧道如织梭,将交通工程升华为艺术创作。"兴平古道接星河"以"接"字强化古今交融,使历史古道与现代工程在时空中对话。
"昔年车马尘封垒,今日舟桥隧贯歌":对仗工整,"尘封垒"与"隧贯歌"形成强烈反差,生动展现交通方式的革命性变革。
2. 下阕解析
"穿雾霭,沐晴和":三字句如舞者腰身旋转递进,"雾霭"象征发展障碍,"晴和"喻指光明前景。
"创新港外见云珂":化用《后汉书》典故,将创新港比作天马,较"星珂"更显飘逸,体现科技与人文的融合。
"交通破局开新卷":直指公交线路开通的历史意义,"破局"二字力透纸背,呼应西咸一体化战略。
"万顷秦川一脉和":变"通"为"和",既合平仄,又暗含"和谐交通"的现代理念,将工程升华为文明交响。
四、创作风格与时代价值
从李含辛的《千万茅房歌》可见其擅长用意象反差进行社会批判,而本词则展现了其创作的另一面——在传统形式中歌颂时代进步。词人将鹧鸪天的婉约特质与科技主题深度融合,实现了三大创新:
题材突破:以传统词牌书写现代交通工程,拓展了词的表现领域
意象创新:"织玉梭""云珂"等新意象,为古典词牌注入现代活力
意境升华:将具体工程升华为"文明交响",体现"和谐发展"的当代理念
这首词不仅是交通建设的艺术记录,更是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范例,展现了古典诗词在新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