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圈子”
作者 霍战录
人是群居动物,社会上的每个人几乎都会在不同时期、不同年龄,有意无意地生活在各不相同的“圈子”里。譬如学生时期生活在“同学圈”;工作以后又处在“同事圈”;相同籍贯的又有“老乡圈子”;有专业爱好的又有其一个或几个专业“圈子”;退休以后“圈子”更是五花八门,喜欢旅游的有“驴友圈”;喜欢唱歌跳舞的有“歌舞圈”;还有搞文学和书法创作的、钻研古物文玩的、垂钓养鸟的、射箭打靶的、打球习武的、下棋打牌的、挖地种菜的、高谈阔论的形形色色的“圈子”。
有些“圈子”是人生经历中的必然选择,有些则是兴趣选择。有些“圈子”有章法、有门槛,在国家有关部门有登记、备案,其“圈子”成员有权利、义务。有些“圈子”好像没有那般正式,明面上好像没有什么规程,活动松散,想来便来,想走便走。 但仔细想来又好像或隐或现也是有一定的“潜规则”的,譬如你要进入某个“圈子”首先须得或多或少熟悉这个行道的一些业务,如你对其行业主要业务从未接触过,那么,你对它的兴趣从何谈起呢?你又怎么会加入它的“圈子”呢?
其次,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许受身边人的影响诱导,如此这般便慢慢会潜移默化地融入某个“圈子”。与凤凰同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兽。
既入 “圈子”便应热爱它、守其规、遵其章,并为它做相应的奉献,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圈子”是需要维护和建设。自己作为个体与“圈子”这个整体应同呼吸共命运。
“圈子”是一伙志趣共同的人组建的学习切磋技能爱好、娱乐锻炼修身养性的平台,只有进入这个“圈子”和平台,才能使个体的某些特长爱好得以尽可能的发挥和展现,才能教学相长,相互取长补短,否则,一个人自己私下里活动只能是关门耍大刀,没有比较焉能鉴别?
大千世界,形形色色, “圈子”各式各样,入什么“圈子”全凭自愿,量身定制,自身能力有限却进入过大的圈子一浪便被淹没;能力较强却入过的小圈子也会如拿小脚盆给牛洗澡无法施展才能。
自然界的蛇、蝉、蚕等生物因时龄会不断蜕皮那也许是一种适时变换自己“圈子”的方式吧。
“入圈”或“换圈”应理性、应鉴别。对老“圈子”有感情,这是对的,对其好作风、好传统应继承发扬光大,但也不必太过拘泥,退出时需干脆利落,不要使某些旧的人际关系、繁琐事务、陈旧观念成为今后前进中的累赘和羁绊。对以后的人和事不必过多干预。
对“圈子”要热爱,但不沉迷,个体的独立性还是十分必要的。一个人的作为相当多的时候是需要独立完成的。
吃喝玩乐容易使人上瘾沉迷,玩物丧志,对这样的“圈子”尤其应保持清醒头脑,掌握适度,不能不为亦不可沉迷。
有些“圈子”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和排他性,只要是本圈内的人或事一切都好办,非本圈的则一切免谈,搞团团伙伙,有些甚至同党和政府的政策唱反调,违背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值得警惕的。我们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四项基本原则”这条红线始终不能逾越。
不论参与何种“圈子”,加强自身修养学习,不断修正自己的“三观”,坚持人民大众利益,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这是维护和保障自己和本“圈子”健康活动,永葆青春活力的根本前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