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军垦乡土苑
把731刻进日常呼吸
—— 一部黑暗纪录片的四束微光
文/戴恭义
凌晨一点,我合上电脑,耳边却仿佛仍回荡影片里零下三十度的风声。那不是雪,是时间没愈合的脓痂:冻伤实验、鼠疫弹、月份婴儿……八十多年前的细菌像幽灵浮在屏幕,一路飘进2025年的客厅。历史书上的“暴行”二字,突然有了体温和味道,逼我交出一份“观后感”——可我不想再复述苦难,只想问自己:明天醒来,我能拿这段黑暗怎么办?
第一束光:给冰箱贴一张“生物安全”便签
厨房昏黄,我顺手把过期酸奶扔进垃圾桶,忽然联想到731部队把鼠疫菌塞进“给水防疫车”——原来“垃圾”与“武器”的距离,只隔一个不负责任的念头。于是给冰箱贴上一张便签:
“接种、体检、基因检测,只选有蓝帽与红盾标;看到‘高薪招募境外实验志愿者’,先拉黑,再举报。”
字体歪歪扭扭,像给日常直觉加了一道暗锁:黑暗不会宣布“我来了”,它总披着“科学”“合作”的羽绒服。
第二束光:让“暂停键”长进拇指肌肉
地铁上,手机蹦出一条“出国高薪包吃住”的推送,配图是蔚蓝海岸。我下意识要点开,却想起电影里那句“给你自由”的诱饵——受害者迈过那道门,就再也没回来。我长按消息,点了“举报”,然后把屏幕锁进兜里。拇指的这一次弯曲,是我给自己注射的“心理抗体”:让信息先过脑,再动心。
第三束光:把“中华民族共同体”翻译成电梯里的握手
小区电梯里,维吾尔族小女孩把篮球抱在胸前,怯生生问:“叔叔,你会打气吗?”我蹲下身,接过球,顺手按了她家楼层。球鼓起来,她笑出虎牙。我突然想起影片里被编号的“月份婴儿”——剥夺名字,是暴力的第一步;而归还名字、归还微笑,是日常的解药。那一刻,共同体不再是文件里的宏大词,而是两个楼层之间一次干脆的握手。
第四束光:把“多一事”写成岗位说明书
作为医院行政人员,我把电脑屏保换成一句话:“发现不明肺炎,直报比面子重要。”
同事笑我“卷”,我回他:“731能演七年,就因为当时没人愿意‘多一事’。”制度再精密,也得靠第一个按下按钮的人。让“多一事”成为分内事,黑暗才找不到缝隙。
尾声:把黑暗变成动词
天快亮了,我拉开窗帘,城市像刚被消毒的实验皿,泛着冷光。我知道,那些穿白大褂的幽灵没走远,他们换了马甲,藏在“高薪”“科研”“自由”里。但我也把四束微光装进口袋:拒绝、阻断、举报、共享、互助。
从此,每一次呼吸都自带抗体——731不再是历史课本的名词,而是我生活里的动词。
当黑暗靠近,我先一步亮起微光;当谎言开口,我先一步按下暂停。
这,才是我给那段血色记忆最私人的注脚。
![]()
总 编:王立春
副总编:魏赋光
主 编:戴恭义
图 片:部分网络侵删
编 审:周 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