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深处的一道渎边风景线
路边
宜兴地处太湖西滨,水丰土沃鱼肥稻足,特产自然也不少,譬如南有茶栗杨梅,北有菱藕百合。尤其是百合,花开时一片缤纷,扮靓了东部临太湖渎区。在我记忆深处,临湖渎区还有过另一道风景,虽然时间不长,昙花一现,但终是现过,那便是规模不小的一片甘蔗林,以及甘蔗林深处的宜兴糖厂。
当时洋溪、周铁、扶风和新庄四个公社,总种植面积达1200多亩。特别是洋溪,几乎队队都种。甘蔗是热带和亚热带禾本植物,主要有热带种、中国种和印度种三类。《楚辞·招魂》中说到的“柘浆”便是中国古代从甘蔗中取汁。中国甘蔗主要产于南方,秦汉以后才逐步向北推广。但直至文革爆发,宜兴尚未听说有甘蔗。文革后期的渎边甘蔗林,大约是宜兴第一次规模化栽培。我当时是十里牌乡知青,竟有幸意外亲历了渎区的这一段历史。
我1952年出生于宜城镇,下有三弟一妹,祖籍在钟溪。过去钟溪是常州过来进入宜兴的第一个小街镇,官方设有钟溪驿铺,所以较为繁荣。1912年,祖父戴汉卿在这里创办了钟溪小学。抗战期间,爱国的父亲戴全胜在闸口参加新四军,并于1944年入党。建国后,父亲出任宜城镇第一任派出所所长,但文革期间受到冲击,1971年下半年才被重新安排工作。不想回公安系统的父亲就被领导安排到了商业局。其时由于国内工农业生产连续几年滑坡,严重影响了市场供应。1970年,中央号召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五小”工业,宜兴县委要求商业局创办糖厂(1972年省制糖工作会议,更是具体要求全省能植蔗35万亩,制糖230万吨,达到省供自给)。商业局领导研究决定,由我父亲在洋溪乡境内局属邾渎百合厂里创办宜兴糖厂。父亲因手被造反派打伤,无法洗衣服等生活自理,便提出将我带去糖厂上班。
邾渎百合厂在邾渎浜头,占地面积约四十余亩,分两片在邾渎浜两侧,中间有一座小桥。邾渎浜约有五、六米宽,两千余米长,百合收获季节,载百合的小船就在小浜里挤进挤出。1971年10月,父亲在实地看了后说:“甘蔗船不是百合船,一船甘蔗很沉重,进浜会很困难,当甘蔗船排着队进浜时,前面已经卸货的空船根本回不出,后面的也就进不来。”那年月,陆路运输更困难,各大队基本是土路,没有拖拉机,就是借来拖拉机也没拖拉机路。父亲带我去看了后,就回局提议厂址设在下邾大队桥西生产队与陆家边生产队之间,即下邾浜外横塘河边。那里交通方便,而且有一块荒坟地,40多亩,不占良田。商业局同意国营宜兴糖厂定在新址,这样我的人事关系就转到了下邾大队桥西生产队,人在糖厂上班,性质是生产队知青。
1972年春,先通知墓主迁坟并平整场地基建,同时请来浙江义乌两位师傅,一位姓周一位姓贡。师傅先从甘蔗育苗栽培教起,各生产队农技员到场听课。那时是计划经济,什么事只要一声令下。甘蔗育苗是在清明后取老甘蔗切成若干段,切口在节间,这样每段有节。甘蔗段埋入土中后,节就会报芽并长出新甘蔗棵。开始只有一棵,六月会分杈出五、六棵,收获与水稻差不多同期。当时水稻收购价大约每斤0.12元,县主管部门决定,甘蔗收购确保亩效高出20%左右,经各方探讨后定为每斤0.045元。栽培甘蔗,有两个要点,即深耕和轮耕,轮耕是说不要年年在一块田里种植。这年10月,四个乡的甘蔗分先后有条不紊运到了糖厂,由供销社验收过磅堆放,路途远的每担补贴七分钱运费。当时厂区90%面积是堆场,围墙只建成了西边一段,所以保卫人员压力很大。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甘蔗制糖国之一,春秋战国时,即有液体糖和固体糖,那时称为饴糖和石密。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里,更有“取蔗汁为砂糖甚益人”的记载。南宋初即诞生了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二十世纪世界制糖业已经步入现代化,但文革闭关锁国,宜兴糖厂还是土法上马,并打出了“生产一吨糖,气死帝修反!”的政治口号。经七个月基建,糖厂建成了压榨车间、制糖车间、仓库、配电间、办公室和食堂等。当时制糖的主要设备是百脚灶,即一组七口锅排成一条龙,一只比一只小,如百脚即蜈蚣一样。甘蔗汁过来入第一只锅,烧开后虑去泡沫杂质再入第二锅,以后是第三锅第四锅等,叫一锅去沫,二锅三锅蒸煮,四锅五锅翻炒,六锅快翻,七锅起糖。第二锅开始,因水分蒸发快,需要不断翻炒,否则会黏锅底。第七锅要加脂油搅拌,直到无明显水蒸汽冒出,并由起锅员捻点放嘴里品尝,要不黏牙才行,这时就可以起锅盛入起糖盘。起糖盘是一只长150公分,宽80公分,高8公分的长方形有抬柄木盘。盛糖时要先倒入一汤匙石灰和一汤匙苏打抹开,并边盛边搅拌。盛完用麻袋片盖约20分钟,然后掀开,将糖饧翻一次身,即上变底,原来的底朝天。翻完身继续盖上麻袋片,再过约20分钟掀开,这时就用糖铲和小木榔头边铲边揉糖饧,原来黏成一块的糖饧便散成了石砂状,这便是砂糖,这一流程叫一作,单做剩的甘蔗渣就是两吨。
我当时跟着师傅学起锅,别以为起锅员就是捻点糖尝尝,而是一直要搅拌糖的,还要兼管七只锅子的炉火,所以起锅员是制糖车间的大师傅。好在我年轻,不怕苦不怕累,大家都干得热火朝天。面对二三百度的高温糖饧,不热情也不行呀。厂里还开展了“六比六赛六看”活动,即比进度赛学习看路线,比团结赛协作看生产经验,比技术赛质量看提高,比干劲赛效率看完成计划,比纪律赛出勤看原料利用,比节约赛安全看生产管理。因为制糖不能中断,所以全厂八条龙都是两班倒生产的,每班生产12小时。当时的职工,是突击招来的。先是邾渎百合厂40多人,宜城茶厂抽调10多人。这两个单位都属于商业局,而且在十月到元旦糖厂生产期间他们是淡季,正好组织到糖厂突击。这还远远不够,于是又在宜城镇各居委招收59人,周铁镇和洋溪公社招16人。合计120多人要来,吃喝拉撒睡怎么解决?厂里就去山里采购一批毛竹,日夜开工搭起了三排油毛毡棚,两排作男工宿舍,一排作女工宿舍。运来一船稻草铺在地上,每人把自带的被子往上一扔就是床。我靠父亲饷,与父亲一起住在平房里,不过也只有几个平方,仅放下张床而已。
甘蔗堆放,最好不要放在泥场上,因为容易受热变质。但开始只有土场,1973年春才买来小石块铺了石场。因为甘蔗存放不易超过两天,所以一到收蔗季节,糖厂就要日夜不息。糖厂的第一道工序是甘蔗进粉碎机粉碎,粉碎机上部有投料口。义乌人投料是建了高高的投料平台,整支甘蔗往下投。父亲改革,将粉碎机埋入地面下,人站在地面上投料,这样省工又安全。甘蔗粉碎后,由输送带送至压榨机滚压。当时压榨车间有四台压榨机,压榨出来的甘蔗汁就可以送到制糖车间制糖了。11月13日糖厂正式开工时,两位师傅先用2400斤甘蔗试产,并全流程现场示范培训全厂员工,同时得出相关数据。结果当天产糖142斤,另有糖块29.5斤和糖饧100斤。其后直到60天收工,共收购甘蔗1203吨,产出粉糖18.76吨,块糖11.22吨,糖饧29.49吨。种植区留下甘蔗种100吨。
第一年甘蔗出糖率一直不理想,两位师傅也老革命碰到新问题不知所措。1973年春,糖厂组织技术人员到金华等地取经,并将产出的糖饧带去请大型糖厂分析检测,这才找到问题所在。原来甘蔗有糖蔗和果蔗之分,我们平时在市场上买来就吃的节距短的是果蔗。中国糖蔗又有浙蔗(浙江)、广蔗(广东)和台蔗(台湾)三个品种,我们引来的是浙蔗。糖蔗应是旱地栽培较好,而我们渎区土地湿沃,有夜潮地之称,种出来的甘蔗水分多淀粉少,不易结晶。但是宜兴布局已定,后来只好将高地甘蔗和低田甘蔗分开制糖,低田甘蔗干脆制糖饧,高地甘蔗制烂糖(质次于砂糖),俗称烂屎黄糖。1973年烂糖和糖饧产量达到150吨,烂糖以每斤0.325元投放市场,民众的生活品供应卡终于在人均月供0.2斤的基础有所提高了。糖饧则以国家定价销售给制药厂等单位。
由于糖品低,为了提高经济效益,1973年秋,糖厂又增加了利用甘蔗渣做酒车间,建发酵池八只,酒蒸两只。于是接种培养酒曲,用酒曲拌和甘蔗渣发酵,再上酒蒸锅,用炉火加温吊酒,结果比较成功。吊出来的甘蔗酒分头坛二坛三坛三个级别,头坛酒酒精度达80多度,三坛也有50多度,而且很甘醇,很容易进口,就是有点青涩味,后来综合销售价定了0.85元。吊酒剩下的残渣,还卖给了镇江大东造纸厂造纸。所以1973年糖、酒产值能达到156.5万元,实现税利5.4万元。
这时我就被从起糖岗位调到了司蒸岗位。谁喝过80多度的酒,我就喝过。因为容易进口,也不知喝了多少,不知不觉中,居然不省人事,醒来才知是喝醉了。1975年冬父亲调出糖厂,这年糖饧销路不好,剩下的装在十石缸里,有十几缸。生产季过后,我被安排到公社文化站上班,还住在糖厂。1976年春的一天,我班后思量要去关心一下糖饧。存放了几个月,会变质吗?我掀开铁盖,看到糖饧好好的,当我用糖铲铲出下部糖饧时,惊奇地发现,竟是上等的好砂糖。我立时明白淀粉在糖饧中比重重会沉淀,只要能分离上下部就成了。当时因停产期没有主管干部在,过几天恰好公社落实知青政策,我被上放招入宜兴化肥厂。当我看到化肥厂用离心设备把化肥从化肥水中分离出来时,想到砂糖不也是可以利用离心力分离掉糖饧的吗?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亲,当然也告诉了糖厂领导。后来领导重视没重视我的想法不知道,只知道形势变化,1976年就再也没安排种植甘蔗,渎边甘蔗林和糖厂的风景,从此成了历史。后来有零星散户,引进果蔗栽种,宜兴市场于是也有地产的了。
戴利平口述 路边整理
2019年3月 宜城荆阳新村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出版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在氿一方》、主编集《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