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大槽乡友拍摄的清化量具厂景况
《黔行漫记》前言
——把岁月折成一张返程票
五十八年前,课本还飘着墨香,我胸中燃着一腔热血,从赣江畔的校园出发,响应“三线建设”的号召一路向西。火车在铁轨上碾出铿锵的节奏,汽车沿山路转出曲折的轨迹,最终停驻在云雾缭绕的峭壁之前——贵州清镇县大槽深山里的飞机工量具制造厂,就这样在我眼前揭开面纱:云雾是它的围墙,山风是它的门扉。从沈阳、哈尔滨老厂来的老师傅,与成千上万航校毕业生一同扎下营盘,投身于那段艰苦却炽热的岁月。我们的使命,是为待飞的钢铁银燕丈量“身高”、校准“腰围”,让每一寸筋骨都精准贴合苍穹的刻度。
我住在山中的“干打垒”屋子。推开窗,整座暗流坝子尽收眼底:山坡上的小镇像一枚被时光珍藏的邮票,贴在峡谷最柔软的褶皱里;蜿蜒的小溪是它的邮戳,潺潺水声仿佛在替我书写一封永不会寄出的长信。清晨常被山雀的啼鸣唤醒,出门时总能遇见挎着竹篮的老乡,篮中装着新采的蕨菜与蘑菇,沾满露水的清香。到了傍晚,暗流落水洞轰鸣如鼓,不断击碎山谷的岑寂;四月的蛙鸣混着九月的稻香,裹着车间飘来的铁锈气息,沿石街漫到窗前,把每个黄昏都熏得微醺。冬天格外寒冷,夜里需裹紧厚重的棉被;清晨起床,玻璃上结满冰花,得哈着气用手指划出一方小窗,才能望见外面覆着薄霜的山路。
二十出头的我,挤在弥漫机油味的车间里,耳边是机床的轰鸣与工友的吆喝。窗外梧桐叶落了又生,我却总觉得时光慢得可以肆意挥霍——青春仿佛一根永不折断的钢尺,刻度间藏着无限可能,漫长到似乎能用一生,陪伴祖国的航空工业从起步走向腾飞。
我在这里工作了十一年。1978年,我调回赣州;1985年,老厂迁往贵阳。山与厂的轮廓,渐渐被岁月擦成灰白的旧底片。如今回想,那段向祖国西南奔赴的历程,岁月像一截被汗水与焊花反复淬炼的铬钢,短得刚够丈量一段人生,却长得足以撑满一整场回忆。总有些片段挥之不去:暗流镇的炊烟、落水洞的轰鸣、木窗棂上那缕铁锈,甚至赶集日老乡怀中母鸡飘来的淡淡鸡粪味……它们固执地盘踞在记忆的鼻腔,如一首老歌循环不歇地哼着。
原以为往事早已封存,直到8月里儿子说:“爸,回老厂去闻闻山里的铁锈味吧!”这句话像一把扳手,猛地拧开了那段锈蚀的时光。我不再犹豫,带着老妻与儿孙,将六座SUV当作时光机器,沿高速公路向西疾驰——我要把当年散落山间的青春铆钉,重新拾起一一敲回生命的骨架。
七日行程,犹如将岁月倒带:
2025年8月23日傍晚六点,车驶离赣州。暮色如胶片倒带,将风景与心事,一格一格退向起点。
8月24日凌晨三点半,我们抵达阳朔相公山,四点半登顶静待破晓。当第一缕曙光穿透云层,我们将其折成书签,夹进遇龙河竹筏划出的波纹里。
24日下午,遇龙河竹筏的涟漪还在心头荡漾,我们便因行错路口,与十里画廊擦肩而过。一路辗转,至桂林已是华灯初上。象鼻山在夜幕下将漓江揽成一弯墨色的镜,恍惚间,竟照见了1970年那个因公途经此地的自己。
25日清晨继续西行,下午三点进入贵州荔波。为留足时间给次日的小七孔,我们只在仿古城略作盘桓,便早早歇下。
26日整日都沁入樟江的碧色里。沿路瀑布迭出,奔流喧囂,而旅程的终点,小七孔古桥却静卧于一潭碧水之上。覆满桥拱的青苔,宛如一封被时光浸染的碧色长信,在等待无声的开启。傍晚匆匆赶至西江千户苗寨,当灯火次第燃起,半山鳞次栉比的屋宇,恍若被当年璀璨的焊花瞬间点燃,牢牢地焊入沉沉的夜幕。
27日黄昏入贵阳。夜幕下,南明河如一条墨色缎带,将甲秀楼轻柔环抱,楼影在水中摇曳,漾开成一幅千年不褪的水墨画。
28日上午,孙子孙女要去黔灵山看猴子。路上猴子抢饼干的瞬间,划出一道熟悉的弧线。那狡黠的灵光,山野的精灵,竟也带着那股熟悉的、顽皮的青春气息。
午后,车终于驶进暗流镇。山上的生活区面目一新,旧迹难寻。唯有那几道龙脊般的山峦,仍如老人手背上贲张的青筋,固执地插向云天。我蹲下身,指尖触到车间大门剥落的铁锈。一阵山风忽然卷来稻香与松木的气味——十一年光阴竟被这熟悉的气息瞬间拉回,“哐当”一声,记忆的大门严丝合缝,仿佛我从未离开。这风,为我将那段斑驳的青春,重新安放回了原处。
下午,我们专程奔赴此行的重头戏——黄果树瀑布。沉醉于飞瀑雷鸣的奇观,儿子带着孙子孙女去了龙宫,直至尽兴而归。天色已悄然沉下,我们便在附近寻了住处歇脚,为次日养足精神。
29日上午,在“银链坠潭”氤氲的水雾间,竟惊现一弯长虹——那原是坝陵河大桥在阳光中划出的优雅弧线。恍惚间,仿佛贵州特意赠我一枚晶莹的别针,将虹与桥、将这天满满的惊喜,一并牢牢别在了记忆的深处。
午后三点,返程之旅正式开启。窗外的风景从黔地的青山绿水,渐变为镇远的古镇烟火、怀化的田园阡陌,再到衡阳的平畴千里。途中,电动车先后四次补能,像给运转的老机床一次次添注机油,虽偶有停顿,却始终稳步向前。
30日上午十点,车轮终于驶入赣州熟悉的街巷。我靠在椅背上,感到一身风尘仆仆已然卸下,而满心沉甸甸的过往,已被安然带回。
若无家人相伴、车马代步,耄耋之年的我,怎敢妄想这样一场逆时光之旅?但也正因脚步慢了、稳了,每一步才踏得更加深沉,仿佛将最后的气力攒成一句敬礼,献给青春。
归来一月有余,我借照片与零碎记忆拼凑出这些文字。不为别的,只想将这段浸透铁锈与稻香的岁月好好封藏,交给未来的自己,也交给那些曾将青春寄放在深山、旧街或铁轨另一头的同事与同学——
若你曾是011系统的员工,也曾把青春安放在某座深山、某条旧街、某段公路,请把这些文字当作一张返程票。
车已进站,汽笛正响,
请上车,
我们一起回家。
2025年9月26日
图片来自网上大槽乡友,因本人匆匆未拍全,借用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