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假山阵破显玄门
御花园内,杀机四伏。净尘与龙璎珞隐匿气息,藏身于假山阴影之中,仔细观察。那座目标假山看似天然,实则暗合九宫八卦,山石排列隐现阵法纹路,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更棘手的是,三名气息渊深的身影呈品字形盘坐在假山入口附近,正是莲生道的火煞、金煞两位长老,以及一位从未见过的、浑身笼罩在黑袍中的枯瘦老妪,气息阴寒,应是专司阵法的“鬼母”。周围还有十余名精锐教徒与大内侍卫散布警戒。
“硬闯必陷重围。”龙璎珞低语,“需先破阵,再图入口。”
净尘点头,悄然运转灵枢之力。土灵枢让他感知到地脉走向;风灵枢助他捕捉阵法能量流转的细微间隙;电灵枢则如明镜,映照出阵法核心的几个关键节点。他发现,这阵法借用了部分龙脉之气,与假山本身融为一体,蛮力难破。
“璎珞姑娘,待我以雷枢之力冲击巽位那块青石,以火枢之力灼烧离位那丛紫竹。阵法必生波动,你趁隙以护龙司秘法攻击坎位那处不起眼的凹陷,那是阵眼所在!”净尘迅速传音入密。
龙璎珞会意,暗暗凝聚家传内力。
净尘骤然发动!右手虚引,一道刺目雷霆凭空而生,精准劈向巽位青石;左手屈指,一缕凝练的地心之火射向离位紫竹。轰隆!噼啪!两处节点同时受创,整个假山阵法光华乱闪,气流骤乱!
就是现在!龙璎珞身如鬼魅,短剑出鞘,剑尖凝聚一点精纯寒芒,直刺坎位凹陷!
“噗!”
一声轻响,仿佛气泡破裂。笼罩假山的无形屏障瞬间消散!盘坐的鬼母猛地睁眼,喷出一口黑血,厉声道:“有人破阵!”
火煞、金煞长老同时暴起,烈焰金煞直扑净尘二人!周围埋伏的高手也蜂拥而上!
“进洞!”净尘大喝,七灵枢之力全面爆发,在身前形成一道七彩流转的光盾,硬生生挡住两位长老的含怒一击,气劲交击,发出沉闷巨响,震得地面龟裂。他借力向后飞退,一把拉住龙璎珞,冲向因阵法破除而显露出来的、假山底部一个幽深洞口!
第三十二章 归墟初探遇心魔
洞口之后,并非想象中的山洞,而是一条向下倾斜、光滑如镜的奇异通道,通道壁散发着朦胧白光,仿佛由能量构成。身后追兵已至洞口,却被一层突然出现的透明涟漪阻挡,似乎洞口有某种禁制,限制了进入人数或修为。
净尘与龙璎珞顾不得许多,沿着通道急速下滑。这通道似乎极长,四周景象光怪陆离,时而闪过破碎的山河影像,时而回荡着莫名的嘶吼与低语,扰人心神。
不知过了多久,脚下陡然一空,两人坠入一片无法形容的奇异空间。这里没有上下左右之分,四周是流动的、色彩变幻的混沌之气,远处有点点星光般的碎片沉浮。空间中央,悬浮着一个巨大的、不断旋转的混沌漩涡,散发出令人心悸的吞噬之力——那便是万相归墟的核心!而在漩涡边缘,一团似有似无、不断变幻形态、仿佛包容一切又空无一物的光晕静静漂浮——空灵枢!
然而,还未等他们靠近,混沌之气翻涌,凝聚成数道身影!赫然是慧明师父、白瑶、寒渊蛟灵,甚至还有小时候的净尘自己!这些幻影面容扭曲,发出指责、哀怨、诱惑的声音:
“净尘,你为何不救寺?”
“小和尚,你答应要救我的……”
“人类,皆不可信!”
“力量……拥有力量,便可主宰一切!”
心魔幻境!这归墟竟能直接映射并放大闯入者内心的执念与恐惧!
龙璎珞也陷入自身心魔,面露痛苦挣扎之色。净尘紧守灵台,深知一旦被幻象所惑,便会永堕沉沦。他全力运转灵枢之力,尤其是得自倒立佛塔的土灵枢定力与电灵枢的清明洞察,喝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破!”
七彩光芒自身躯迸发,如旭日融雪,那些心魔幻影发出不甘的嘶吼,逐渐消散。龙璎珞也在他的光芒照耀下恢复清醒,心有余悸。
第三十三章 空灵归一悟真如
克服心魔,两人小心翼翼靠近那混沌漩涡。越是接近,那股吞噬与扭曲之力越是强大,仿佛要将人的肉身与魂魄都扯碎、同化。唯有那空灵枢,在漩涡边缘保持着奇异的平衡与宁静。
净尘能感觉到,想要接近乃至收取空灵枢,必须抵抗住归墟漩涡的吸力,而这需要将体内七灵枢之力完美融合,达到一种“空”的境界,方能与空灵枢共鸣。
他让龙璎珞在外围护法,自己则盘膝虚坐于混沌之中,闭上双眼,将心神沉入体内。水之润下,火之炎上,木之生长,金之从革,土之稼穑,风之流通,雷之震动,电之洞察……七种截然不同的力量在他意念引导下,开始缓慢而艰难地交融。
这是一个极其凶险的过程,稍有差池,力量冲突,便会爆体而亡。净尘谨记佛法真谛,不执着于任何一种力量的特相,以“缘起性空”之心观照,引导它们相互转化,相辅相成。渐渐地,他周身光芒内敛,气息变得若有若无,仿佛要与这片混沌虚空融为一体。
就在他即将达到物我两忘的刹那,怀中国师残留的那缕灵识被触动,一段被封印的记忆碎片涌入脑海:当年国师炼制九灵枢,并非只为封印邪物,更是为了汇聚天地本源,孕育一线“造化生机”,以期在未来的某一天,能从根本上净化邪物,甚至重塑天地秩序!而这一切的关键,就在于九灵枢归一,并以大慈悲心催动!
明悟此节,净尘心中最后一丝滞碍豁然贯通!七灵枢之力水乳交融,化作一股混沌初开、包容一切的原始之力!他缓缓睁开眼,目光平静如古井深潭,对着那团空灵枢伸出手。
空灵枢似有感应,欢快地跳跃着,化作一道无形无质的光流,融入净尘体内。
八灵枢齐聚!净尘感到自己仿佛成了这归墟空间的一部分,意念一动,便能轻微影响周围的混沌气流。那巨大的归墟漩涡,在他感知中也不再那么可怕,其核心处,封印着一团极度黑暗、充满毁灭意志的能量体——那便是被封印的邪物本源!
第三十四章 邪王破印决战起
然而,就在净尘初步掌控归墟,准备尝试加固封印或进行净化时,异变陡生!
归墟入口处,禁制轰然破碎!数道强横身影冲入空间,为首的正是莲生道主!他身着暗紫道袍,面容笼罩在迷雾中,只露出一双燃烧着野心的眼睛。其身后,跟着镇北王!他竟也亲自前来,身披重甲,手持巨剑,眼神狂热。还有火煞、金煞、鬼母三位长老,以及一批精锐手下。
“哈哈哈!八灵枢齐聚!归墟之门洞开!真是天助我也!”莲生道主狂笑,目光死死盯住净尘,“小子,多谢你替本座集齐灵枢!现在,交出灵枢,献出你的魂魄作为祭品,助本座释放‘寂灭魔尊’,重开天地!”
镇北王也狞笑道:“本王隐忍多年,等的就是今日!借魔尊之力,改朝换代,指日可待!”
原来他们一直按兵不动,甚至纵容净尘收集灵枢,就是为了在此刻摘取果实!
莲生道主不再废话,挥手间,一道蕴含寂灭气息的紫黑色光柱轰向净尘!镇北王也挥剑斩来,剑气霸道无匹!三位长老与众手下则围攻龙璎珞,阻止她援手。
最终决战,在这决定世界命运的归墟之中,轰然爆发!
第三十五章 慈悲度厄定乾坤
面对莲生道主与镇北王的联手猛攻,净尘将八灵枢之力运转到极致。归墟之内,混沌之气翻腾,时而化为滔天巨浪(水),时而凝聚成陨星火雨(火),时而生出荆棘牢笼(木),时而迸发万丈剑光(金)……他将灵枢之力与归墟环境结合,攻防一体,妙用无穷。
莲生道主功法诡异,寂灭光柱能侵蚀万物生机;镇北王武功霸道,剑气刚猛绝伦。两人联手,威力惊天动地。净尘虽得八灵枢,毕竟修行日短,渐渐落入下风,嘴角溢血,僧袍破损。
另一边,龙璎珞护龙司秘法尽出,短剑如龙,与三位长老周旋,虽处劣势,却死死拖住了他们。
“小子,放弃吧!你的挣扎毫无意义!”莲生道主厉喝,攻势更猛。
净尘喘息着,看着眼前被欲望吞噬的两人,又看向那漩涡中心躁动不安的邪物,脑海中闪过师父的教诲、寒渊的托付、白瑶的牺牲、百晓生与监正的期望,以及龙璎珞坚定的眼神。
他忽然明白了。毁灭与镇压,或许能换来一时安宁,但无法根除祸患。国师留下的真正希望,是那缕“造化生机”,是慈悲与度化。
净尘不再攻击,而是双手合十,盘坐于虚空之中。八灵枢之力不再外放,而是向内收敛,与他自身的佛性、与国师那缕灵识中的宏愿彻底融合。他周身散发出一种平和、温暖、充满无限生机的光芒,这光芒并不耀眼,却缓缓扩散开来,照亮了昏暗的归墟。
“南无阿弥陀佛……”一声佛号,如同来自远古的叹息,响彻空间。
慈悲之光所照之处,莲生道主的寂灭之气如雪消融,镇北王的狂暴剑气变得绵软无力。两人脸上露出惊恐与挣扎,他们体内的邪恶力量正在被净化、剥离!
“不!这是什么力量?!”莲生道主惨叫,身形开始消散。
镇北王也丢下巨剑,抱头嘶吼,眼中恢复了一丝清明,却充满了悔恨。
那漩涡中心的邪物“寂灭魔尊”,接触到这慈悲之光,发出痛苦而愤怒的咆哮,但其核心那纯粹的毁灭意志,竟也开始出现一丝松动,仿佛冰封的心湖被投入了一颗温暖的石子。
净尘以自身为容器,以八灵枢为能源,燃烧生命与灵魂,施展终极的度化之法!他要度化魔尊,化解这场累世冤孽!
光芒越来越盛,净尘的身影渐渐变得透明。龙璎珞看着这一幕,泪流满面,却无法靠近。
最终,在一阵无法形容的璀璨光芒中,莲生道主与镇北王化为虚无,邪物魔尊的咆哮变成了低沉的呜咽,那团黑暗能量逐渐变得平和,最终化作点点流光,消散于归墟之中,回归天地本源。
归墟空间开始稳定,混沌之气变得温顺。净尘的身影几乎完全透明,只剩一点微弱的灵光,包裹着九灵枢本源之力(空灵枢已融入),悬浮在空中。
劫波度尽,乾坤初定。但净尘,似乎付出了形神俱灭的代价……(结局悬念留白,可为形神俱灭,亦可为一缕灵识不昧,寄托灵枢重生,开放式结局)。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认证作家。曾就读于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并参加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创作的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春笋杯”文学奖。
目前,已发表作品一万余篇,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等诗词,以及《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等近二百部长篇小说,多刊于都市头条及全国各大报刊平台。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