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调*打枣杆
戏侃高山"艺术"
崔建国
山尖尖上,炮仗响,
说是什么艺术光。
环保料,合规章,
牧民家羊儿慌得撞南墙。
咱灶膛里,柴刚添,
村头喇叭喊"烧火违章"!
他花钱买纸糊的岗,
咱劈柴做饭倒成了罪中赃。
哎!这"艺术"咋就恁金贵,
咱百姓烟火不叫香?
《戏评越调·打枣杆》
——解构高山的"艺术"闹剧
一、荒诞舞台的锣鼓点
"山尖尖上,炮仗响"——开场便是刺耳的违和感。所谓"艺术光",照亮的却是牧民撞南墙的羊群,与灶膛里被掐灭的柴火。这出戏里,环保成了扼杀生计的枷锁,"合规章"三字像张空头支票,糊不住百姓的柴米油盐。
二、纸糊的岗哨与真切的饥寒
崔建国笔下的"花钱买纸糊的岗",堪称当代行为艺术:用钞票堆砌的虚假权威,反衬出"劈柴做饭"的生存权被污名化。"烧火违章"的喇叭声里,艺术与生活的割裂被撕开——当"金贵的艺术"需要百姓的烟火气买单,这究竟是创作还是剥削?
三、戏谑背后的辛辣批判
末句"咱百姓烟火不叫香"如锥刺骨。越调传统的诙谐唱腔下,藏着对权力异化艺术的愤怒。高山若真为"艺术",何不把炮仗换成种子,把纸岗换成粮仓?这出戏的讽刺在于:它用艺术之名,反手抽了艺术一记耳光。
结语
《打枣杆》以土为镜,照见"高雅艺术"的虚肿。当创作脱离土地,再响亮的炮仗,也不过是哑雷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