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潮涌,激荡千年商都的澎湃活力;海珠扬帆,以“老舰新声”奏响“老城市新活力”的时代强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浪潮中,海珠区既以经济跃升夯实发展根基,更善用广州退役军人海剑艺术团等“银发力量”,以“舰”为核心载体、以“文化”为精神内核,串联退役军舰改造、历史名人IP开发与“十五五”规划落地三大关键实践,在文旅融合与城市更新的赛道上,探索出一条兼具情怀温度与实践实效的特色新路径。
一、经济浪潮:产业基底托举文旅创新,项目落地激活消费潜能
海珠区经济的稳健增长,为文旅项目提供了坚实支撑。地区生产总值四年间从2000亿元突破至3008.35亿元,增速连续两年“领跑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税收等核心指标稳居前列,这份“经济答卷”让文旅构想有了落地的底气。而海剑艺术团推动的“旧海舰”焕新项目,更将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项目计划将退役军舰改造为集国防教育、军事体验、滨水休闲于一体的“水兵俱乐部”,并融入珠江夜游线路,预计年接待量可观,既能带动周边商圈消费,形成“文旅+夜游”的消费生态圈,又能通过“三旧”改造的创新模式,推动滨江文化带高质量发展,成为广州文旅消费的新增长点。
二、产业浪潮:“舰+文”双IP联动,数智赋能体验升级
(一)退役军舰:从“工业遗存”到“文旅地标”
海剑艺术团提出的退役军舰改造项目,突破了传统工业遗存活化思路。项目将最大限度保留舰艇原貌,打造“可玩、可感、可体验”的沉浸式场景——游客能“住水兵舱、吃水兵餐”,通过VR/AR技术重现海战历史,配套的水兵俱乐部还将成为红色文艺展演阵地。更关键的是,项目优先联动部队、文旅局、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多方资源,计划2026年试运营,未来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将成为珠江畔的“明星地标”,填补广州滨水军事文旅的空白。
(二)历史IP:“双星闪耀”激活文化软实力
为深挖本土文化基因,海珠区可同步推进冼星海、冼夫人“双星”IP开发。可计划创作以两位历史人物为主题的大型中国歌剧:冼星海·冼夫人,用艺术形式再现“音乐救国”的赤子情怀与“民族团结”的岭南精神。这一IP不仅能丰富区域文化产品供给,更能与退役军舰项目形成联动——在军舰体验中嵌入"双星”歌剧快闪、历史展览,让游客在感受军旅豪情的同时,浸润岭南文化底蕴,实现“硬体验+软实力”的双向赋能。
(三)数智助力:拓宽传播与体验边界
海剑艺术团自身已展现出强大的数字传播力,线上展播量突破六十万人次。未来,文旅项目还将借力数字技术进一步升级:通过抖音、今日头条等平台传播军舰体验亮点与歌剧片段,用3D技术打造特色场景,甚至联动“3D小镇”“白鹅潭夜经济圈”,让文旅项目既保留历史厚重感,又兼具“国际范”与“烟火气”。
三、城市浪潮:规划先行破瓶颈,银发担当促落地
(一)精准对接“十五五”,破解发展痛点
针对海珠区“十五五”规划中“文化载体不足”的痛点,与会专家提出明确解决方案:由博士专家团队统筹,尽快形成文旅融合建议报告,力争2026年一季度将重点项目纳入区级规划草案;同时联合省社科联、市委智库,避免低效重复建设,确保项目“入规落地”,让文旅创新有章可循。
(二)银发力量:从“建言”到“行动”的中坚
海剑艺术团作为核心推手,展现出高效的行动力:计划尽快提交文旅项目详细方案,12月底前明确场地与资金路径,10月底还将邀请多部门深化座谈,推动成立文旅专项工作组。这支由海军军休干部、退休军转干部组成的团队,从30人发展至80人,用惠民生演出、省级赛事获多家省级媒体点赞的实绩证明,“银发力量”不仅是规划的“智囊团”,更是项目落地的“行动派”。
(三)民生导向:让发展成果惠及全民
无论是退役军舰带来的国防教育与休闲体验,还是“双星”中国歌剧提供的文化服务,最终都将惠及市民生活:青少年能在沉浸式体验中培养爱国情怀,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文旅服务,退役军人还能通过项目运营获得就业机会。海珠区将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让文旅项目成为提升民生幸福感的“载体”,真正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核心目标——让城市更有温度,让生活更加美好。
从“老舰新生”到“文化铸魂”,从规划对接至行动落地,海珠区正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节奏,书写文旅融合的新篇章。未来,随着退役军舰试运营、历史歌剧登台、规划蓝图落地,这座千年岛区将不仅是经济领跑者,更将成为“老城市新活力”的“海珠样本”,在珠江浪潮中持续绽放新光彩。
(文字:谦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