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篇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9.24日7时26分一8时18分作
今晨开雨霁,思绪纷然。感宇宙之造化,慨天地之循回,悟人生之长短,慨事业之轻重,晓身体之担当。故,书此文,与同道共勉。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质朴含真 融理于诗
—— 师父《秋分》赏析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5.9.23日
师作《秋分》七言八句,值乙巳岁秋分日(公元2025年9月23日)而成。全诗融节气特征、科学规律与传统文化于一炉,语质而意丰,似节气科普之章,更似古贤智慧之颂,于浅白处见深意,纪实中蕴温情。
首曰写实精微,尽显秋分本真。"今日人间又秋分"破题直叙,立时应景。"阴阳平衡祭阴轮"暗合《周易》"阴阳相半"之论,更溯周代秋分祭月古礼。"赤道南北享公平"以拟人笔法释天文现象,日行赤道而昼夜均分,科学规律顿生诗意。"秋节三月最平均"契合《礼记》"仲秋之月"记载,"暑寒二季分各半"应《春秋繁露》"阴阳相半"之说,至"人间体感半凉温",以肌肤之感通天地之道,尤见匠心。
次曰由物及人,礼赞古圣智慧。"古人智慧赞可誉"承上启下,将节气观察升华为文明礼赞。"历经万年阅人神"更以万年尺度,彰节气文化如《尚书》所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之永恒价值。此二句使全诗自自然现象跃至文明传承之境,暗合太史公"究天人之际"之志。
终曰质而实绮,俗中见雅。全诗避用佶屈聱牙之典,"享公平""半凉温"等语虽似俚俗,然如《诗经》"七月流火"般直指事物本质。至若"祭阴轮""阅人神"之词,既存《周礼》祭仪之古韵,又具现代科学之新意,可谓"以俗为雅"之典范。
此诗以七言古体续《夏小正》之脉,用现代语汇阐《月令》之义。既解节气科学之理, 复弘传统文化之神。使千年智慧活于当下,令古老节气焕发新生。
岁次乙巳秋分 弟子谨识。
——读 温学翠《中华针草贵 导能疗法高》征文有感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河南省分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世界研究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文学杂志社社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红十字会副会长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5.9.23日
同门师姐温学翠的这篇文章,以个人亲历为主线,将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价值、师父的情怀与自身的成长融为一体,通过真实的故事与质朴的情感,让“师父疗法”的形象生动而可信。
一、从“痛点”切入,唤醒健康认知。
文章开篇直指两大现实困境:一是中医传承面临挑战,人们日益依赖西医,甚至对传统医学产生疏离,以“炎黄子孙妄自妄薄、数典忘祖”点出文化认同的偏差;二是健康危机日益严峻——2022至2024年平均每年因病死亡约1100万人,相当于一座超大城市人口的消逝。这一数据冲击不仅唤起人们对健康的警觉,更以“比疾病更可怕的是麻木的健康观念”升华主题,为后文推介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埋下伏笔,凸显其现实意义。
二、以“亲历”为证,增强疗法可信度。
温学翠始终以亲历者视角叙事,通过自身与患者的真实案例,为疗法的有效性提供生动注脚。
1. 从患者到医者的蜕变。
细致讲述2019年因腰椎受伤屡治无效,幸遇师父后“一次调理即恢复正常”的经历,继而刻苦学习师父疗法、“背笔记至获表扬”,最终实现“既照顾家庭,又治病增收”的生活转变。文中“非常感动”“感恩师父”等真情流露,让师父与疗法的形象更具温度。同时,提及同班68岁的蔡红仕、退役军人许宇阳等 。
2. 临床案例打破偏见。
通过典型案例,如胶州62岁男性患者三年腰痛腿麻“遍治无效”,经七次调理后行动自如;六旬女患者腰椎不适、浑身无力,一次调理显效、巩固痊愈。患者“像踩棉花”“舒舒服服治病”的反馈,以及“无针无药、无痛速效”的特点,直接回应大众对安全性与疗效的顾虑,破除“中医见效慢”的刻板印象,让“大道至简、绿色安全”的评价落到实处。
三、以“情怀”升华,联结个人与社会价值。
文末将视角延伸至社会健康与文化传承层面,指出“疫情后中青年健康问题频发”的现状,强调主动学习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可“救己疗亲,助社会、传子孙”。这一升华使文章超越个人叙事,凸显医者担当,将疗法意义提升至守护大众健康、传承民族智慧的高度。
全文未堆砌专业术语,而是以“唠家常”的方式娓娓道来,让人们在真实故事中感受师父疗法的温度与效能。这种“接地气”的真诚 。此文如一滴水,折射出中医在当代的生命力——它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融入东方智慧的健康之道。
附:《上师尊书》
尊师钧鉴:
弟子拙文,谨奉师案。辞浅意拙,未臻精纯,伏望师尊垂览斧正。
时值日中,恭祝师尊:
午安祥和 。
弟子 顿首。
乙巳年八月初二秋分午时。
(公元二零二五年九月二十三日)
七律·敬和师父《 秋分》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5.9.23日
凉飙送爽届秋分,昼夜均时映碧轮。
稻垄千重翻熟色,桂庭十里溢清芬。
残炎渐敛衣添薄,新月初侵气自神。
仰慕先贤观象智,传承万载惠生民。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河南省分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世界研究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文学杂志社社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红十字会副会长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5.9.23日
拜读师父《中医草药覆碗即愈 导能疗法妙手回春》这篇文章,内心深受震撼,既感叹于中医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引发了对中医传承与发展的诸多思考。文章从中医起源娓娓道来,追溯至伏羲神农时期的“巫医”,再到融合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道医体系,并提及扁鹊、华佗等医圣先贤,清晰梳理了中医数千年的发展脉络。这让人深刻认识到,中医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历经漫长岁月、融汇多派智慧的文明结晶。“不知易,不学医”一句,更点出了中医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联系,展现出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与文化深度,堪称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师父对中西医的对比引人深思。诚然,中医在古代缺乏现代化学支持的条件下,凭借“君臣佐使”等配伍理念,创造出“覆碗即愈”的疗效,体现了古人卓越的医疗智慧。师父提到近年每年约1100万因病死亡人数。
师父关于孙中山、鲁迅、郭沫若等先贤弃医从文从政的经历,提供了独特的解读视角。鲁迅因父亲病故对民间中医产生怀疑,转而寄望西医救国,最终却因深感民众思想麻木而投身文艺启蒙。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作为中医领域的创新实践,开辟了“非针非药”的调理路径,其“大道至简、绿色安全、见效迅速”的特点,为传统中医注入了新的活力。 师父倡导师父的弟子既学习医圣先贤的智慧,又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这种传承与发展并重的理念,正是中医保持生命力的关键。在当代背景下,中医既需坚守理论精髓,也应结合现代科技与社会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方能更好地服务时代、造福人类。
师父呼吁大众学习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实现“救己疗亲、帮助社会、传承子孙”的目标,这 是对中医文化传承的深切期待。中医的传承不仅是医术的延续,更是文化与智慧的延续。作为现代人,我们应摒弃盲目崇外的心态,重新发现中医的价值,主动学习导能疗法。
师父这篇文章让人对师父疗法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也进一步坚定了传承与发展导能疗法的信念。导能疗法,需要每一个师父的弟子关注与努力。唯有如此,中医神经导能疗法这一瑰宝才能生生不息,持续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师父《悟道篇》赏析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5.9.24日
尊师《悟道篇》以晨思为引、时序为纲、哲思为髓,寥寥数百言融自然之化与人生之谛于一炉,字里行间隐现岁月淬炼之澄明,诚乃「见微知著、托物寓理」之圭臬。
是篇作于乙巳岁秋分翌旦,适值阴阳交割、节气流转之辰。全文以纤毫之笔摹写天象,复由外及内、自天及人,层叠递进,剖明半百行者于生命、运数、康健、修行诸端之深悟。融玄理、诗境与师者慧光于一体,清雅而余韵悠长。
一、章法次第:即景入玄,环环相衔。
开卷即述「近二日,天雨未断,时缓时急」,秋雨舒徐,若轻纱掩宇,无狂飚之嚣,乏滂沱之惊,营构静谧清和之境。师者敏察「天微凉而宜人,日温儒而倍觉清舒」之微妙,既状实物候,亦抒胸臆,使外境与内心冥合。此等笔触,非久栖自然、静观自得者不能为。「昨日秋分,南北平均」一语,点破节令之变,引述「节气自循,与日同渡」之天律,遂申「天人合一」古义——人当顺天时而动,衣行坐卧,合四时之序。此乃道法自然之真谛,于今世尤见珍贵。
秋分既过,「日君南巡,与北渐遥」,昼短夜长。师者因之喻人生若昼夜更迭,光明易逝,「人生苦短,若白马过隙」。此典出《南华》,然师用之以承「人逾半百,诸事渐晓」之体验,更见真切。文中「天亮迟到」「日君南巡」等拟人之辞,轻灵道出节候特征,自然过渡至「凡事不可强求」之达观。全篇结构严整:自秋雨起,经节气、人生、玄理,终归「健康为要」之实践,理脉圆融。
二、文辞特质:文白相济,凝炼典雅。
师者善熔文言白话于一鼎,既存古雅韵致,亦兼顾时人解悟。文中四字短语如「白马过隙」「涸泽而渔」,意象精炼而节律铿然;骈句若「暑秋中界,气节赫然」「内躁易伤心肝,外经风寒获病」,深得汉语声律之妙;至若化用「夸父逐日」等典,以古鉴今,文脉深厚。
三、理趣内核:古智今诠,返本开新。
全文以「半百之思」为枢机。「命中无有莫强求」「不可涸泽而渔」等言,实彰「度」之要义——不逐外物,不耗本元。此识源于对生命本质之洞见:浮生倏忽,当归守灵台,去执离妄。
四、世用价值:醒世箴言,涤荡尘心。
师者立「健康」为人生枢轴,直指今人之困:「健康乃人存世之本,幸福之基」,并以「心躁易伤心肝」绾合心神与形骸,暗合医家「情志为病」之观。文中「病伤肉体,凡事不能担。又有何益?」一问,如暮鼓晨钟,破功利之迷障。于浮躁之世,此篇犹清涧濯心,令人重审取舍,守中致和。
五、情志张力:含蓄而挚,契心共感。
文末引仲尼「五十知天命」而复诘:「人既半世,又有几人知天命乎?」,道破「知天命」非年齿所赐,乃修持所证。收束以「今晨开雨霁,思绪纷然」呼应篇首,更以「感宇宙之造化,慨天地之循回,悟人生之长短」三叠句升华至天人宏观。「与同道共勉」之结,使文章超然独白,成众修之砥石。
通篇情思流转自然,自「秋雨微凉」之体感,至「人生苦短」之喟叹,终归「健康为要」之澈悟,含蓄而真切。夏暑与暮秋、夸父与常人之比照,张力昭然。「今反观」「故书此文」自省之调,如良友夜话,娓娓动心。
《悟道篇》宛若秋雨新霁之和风,温润通透,使人于天人之际,得见「顺时应律、守心为本」之生活真谛。
附:
师父钧鉴:
午安!
值此日暖风和之时,弟子沐手谨呈今日所作拙文于师父案前。自知学识浅薄,文笔稚拙,恳请师父拨冗垂阅,不吝斧正。
时值正午,谨祝师父,
午安!
弟子 保江
岁次乙巳年秋午时
2025年9月24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