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清朝顺治那会儿,济阳曲堤有个闻韶台,是为了纪念孔子在曲堤闻听韶乐而建的,台子下边有个闻韶书院,里头住着个大儒叫张尔岐,还有他的学生艾元徴,那天他在正给学生们讲《论语》,说到孔子在曲堤听韶乐,连吃肉都忘了味儿。底下有个姓姜的学生突然举手说:老师,俺们北街村漯河边上,有个姜太公钓鱼台,传说就是俺老祖宗当年用直钩钓江山的地方!
张尔岐一听当时就来劲了——这老先生最爱研究这些老黄历,当即一拍桌子:今儿课咱先不上了,走,咱去看看!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张尔岐就换了身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扛着根自己削的竹竿子,哼哧哼哧就往北街走。那时候书院东边有片树林子,有一条通往北街的小路,露水把他的布鞋都打湿了,他也顾不上,眼睛直勾勾盯着护城河。没走多远,嘿,果然发现有个土台子!三尺来高,土缝里还嵌着些碎陶片,跟县志上写的姜太公钓鱼台一模一样。
他伸手一摸,好家伙,土台子凉飕飕的,好像真能摸到三千年前姜太公坐在这儿钓鱼的影子。
这时候听到背后突然有人喊:先生是来瞅钓鱼台的吧?回头一看,几个白胡子老头拄着拐棍站着,手里还攥着根老竹竿——您猜怎么着?竿头上拴着个直钩!
这玩意儿叫䱗竿,老祖宗传下来的。领头的姜老爷子说,就把竿子往他手里一塞,俺们姜家人都知道,老祖宗当年就说:宁愿直着来,绝不弯弯绕!
张尔岐一听就乐了:这巧了不是,我也带了钓竿!俩人往河边一坐,把直钩甩进水里。俩人就聊起了姜太公的故事,聊着聊着太阳都晒到头顶了,鱼漂愣是一动不动。跟来的学生都憋不住了,就笑着说:老师,您这半天连个鱼鳞都没见着,是真想学太公用空钩钓鱼啊?
话音未落,只见天上扑棱棱落下来几只鱼鹰,一只叼着条金灿灿的大鲤鱼,另一只嘴里还叼着半块陶片,啪嗒一下就掉在张尔岐脚边。
哎哟喂!几个老头齐刷刷站起来,说道,当年俺老祖宗在这儿,也有鱼鹰送鱼来!
张尔岐捧着陶片左看右看,突然觉得眼前一晃——土台子边上好像站着个白胡子老头,举着直钩冲他笑,还自言自语说,守本分的人,总能遇上懂行的人,再一眨眼,鱼鹰呼啦啦飞走了。
摸着土台上凉丝丝的灰土,张尔岐突然开窍了:老祖宗这是在告诉咱,读书跟钓鱼一个理儿,心正了,才能钓着真学问!
打那以后,张尔岐就三天两头往北街钓鱼台跑,有时候带着书在石头上写写画画,有时候跟老爷子们唠嗑。村里老人说,以前有小孩子在台子边挖土,挖着挖着就看见土里映出直钩钓国四个字,眨眼的功夫就没了。
后来就有人问张尔岐:那天钓鱼台最大的收获是啥?他掏出那半块陶片说:钓着老祖宗说的守本分仨字——这比钓上十条大鲤鱼都强!
几百年过去了,现在北街村还流传着这个故事,说是仲秋节前后晚上有月光的时候,钓鱼台边上就能隐约看见俩影子:一个举着直钩,一个捧着书本,坐在河边喝酒边聊天,畅谈治国理念,就跟邻居们平时唠家常似的。
作者简介
郭怀福,男,汉族,1968年11月26日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高级农艺师,济南市海佑乡村之星,齐鲁乡村之星,济南市高层次人才,“济南市老师儿"‘“济阳区第八届道德模范,济阳区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优秀代表,济阳区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曲堤街道北街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