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涯·海之叹
刘志民
浪尖托着浪花的碎片,
海风裹着千古的眷恋。
数遍潮起又潮落,
却等不到归帆一点。
曾想枕着涛声入眠,
让蔚蓝装满心间。
可暮色漫过堤岸,
只剩孤影对海无言。
天之涯望不断从前,
海之叹散作雾与云烟。
那艘载着诺言的船,
早被浪花埋进流年。
沙粒攥紧掌心的暖,
却留不住潮退的浅。
天之涯海之叹,
茫茫宇宙哪有终点?
潮声一遍遍追问,
天涯海角哪里是归岸?
唯有迎面的海风,
捎来草原的呼唤。
2025年9月24日
天涯寄孤意,海叹诉流年——刘志民《天之涯·海之叹》诗评
刘志民的《天之涯·海之叹》以“海”为情感容器,将等待的怅惘、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追问熔铸于凝练的意象中,字句间满是绵长的余韵,让“天涯海角”这一经典命题生出了新的共情力量。
全诗的意象构建极具层次感,以“海”为核心展开绵密的铺陈。开篇“浪尖托着浪花的碎片,海风裹着千古的眷恋”,用“碎片”与“眷恋”的反差,将瞬间的破碎与永恒的执念并置,海浪的动态里便有了时光的重量;“数遍潮起又潮落,却等不到归帆一点”则化用“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的等待意涵,以“归帆一点”的渺茫,把抽象的期盼具象为望眼欲穿的画面,未言“等”字,却满是等待的焦灼。
中段的情感转折尤为细腻,从“曾想枕着涛声入眠,让蔚蓝装满心间”的美好期许,到“暮色漫过堤岸,只剩孤影对海无言”的孤独落地,“暮色”成了情绪的催化剂,将海面的开阔与“孤影”的渺小形成强烈对比,个人的失落感在海天之间被无限放大。而“那艘载着诺言的船,早被浪花埋进流年”一句,更是将“诺言”与“流年”借“浪花”相连,把承诺的消散写得既轻柔又残忍——没有撕心裂肺的痛感,却如潮水退去般,留下空茫的怅然,余味更显悠长。
诗的后半段跳出个人情绪,转向更宏大的生命追问。“沙粒攥紧掌心的暖,却留不住潮退的浅”,以“攥紧”的主动与“留不住”的被动,道尽人力在时光面前的无力;“天之涯海之叹,茫茫宇宙哪有终点”则将视角从海岸拉向“茫茫宇宙”,让个人的等待升华为对存在的思考,拓宽了诗歌的格局。结尾“唯有迎面的海风,捎来草原的呼唤”堪称神来之笔,在“天涯海角”的封闭与迷茫中,突然注入“草原”的开阔意象——海风本是海的一部分,却捎来远方的气息,既打破了“海”的单一场景束缚,也为深沉的“叹”增添了一丝希望,让全诗的情绪不至于沉溺于悲伤,留下“虽有怅惘,仍有向往”的留白。
整首诗语言质朴却意蕴丰厚,没有华丽的辞藻,却以“潮起潮落”“孤影”“沙粒”等贴近生活的意象,精准捕捉了人在等待、失落与追问中的共通情感。无论是对某个人的期盼,还是对某段时光的追忆,抑或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都能在“天之涯·海之叹”中找到共鸣——这正是此诗最动人的力量。
需要我针对诗中某个具体意象(如“归帆”“草原”)做更深入的解读,或者对比其他同题材诗歌的风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