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五)
东周.七言诗
一罗培永
粤若稽古,周室东迁,鼎祚中微。昔文武定鼎,成康继轨,刑措四十载,德被四海;及幽厉失德,犬戎入镐,平王东徙洛邑,而东周之局遂开矣。历春秋五伯之迭兴,经战国七雄之角力,凡五百十有五年,其间王纲解纽,礼崩乐坏,然亦贤才并出,道术纷呈,实为华夏文明之转折枢机也。
当平王之播迁也,秦襄公帅师送卫,封以岐西之地;郑武公挟辅王室,与晋、鲁并为方伯。然王畿日蹙,不过一二百里,车马稀于郊野,贡赋亏于公室。桓王欲振纲纪,伐郑于繻葛,却为祝聃射中王肩,诸侯益轻王室。自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齐桓公首霸,会葵丘而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谋也;晋文公继起,退避三舍而败楚于城濮,践土之盟,天子使宰孔赐胙,命为侯伯。楚庄王观兵周疆,问鼎之大小轻重,王孙满以“在德不在鼎”折之,其志虽雄,终不敢僭越。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霸西戎,开地千里;宋襄公欲继桓文,泓水之役拘守仁义,终为楚败,霸业遂空。此春秋五霸之迹也,或凭德,或恃力,或假仁义,然皆以尊王为号,以会盟为势,维系天下之虚统。
春秋之末,晋六卿专权,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姜姓失祀,而战国之局遂成。七雄并立,秦、楚、齐、燕、赵、魏、韩,各据一方,皆务富国强兵,弃仁义而尚诈力。魏文侯用李悝变法,行尽地力之教,设武卒之制,西却强秦,东败齐楚,一时称雄;武侯继之,任吴起守西河,秦不敢东向。然惠王之后,庞涓嫉贤,孙膑围魏救赵,马陵道射杀庞涓,魏势遂衰。齐威王纳邹忌之谏,整饬吏治,田忌、孙膑为将,桂陵、马陵两败魏军,徐州相王,与魏并称霸主;湣王灭宋,骄横自大,五国伐齐,乐毅下齐七十余城,齐虽复国,然元气大伤。
楚自惠王吞陈、蔡,疆土日广,至怀王时,苏秦合纵,六国拒秦,楚为纵长;然怀王惑于张仪之诈,绝齐亲秦,终为秦囚,客死咸阳。顷襄王继立,淫逸无度,秦将白起拔鄢郢,烧夷陵,楚徙都陈,国势遂颓。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来,剧辛自赵至,遂有破齐之业;及惠王猜忌乐毅,以骑劫代之,田单用火牛阵破燕,燕复归弱。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易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西取中山,国势大盛;惠文王用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会盟,不失国体;孝成王时,秦赵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四十万赵卒为白起坑杀,赵遂一蹶不振。
秦自孝公起,用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军功授爵,国以富强。惠文王用张仪,行连横之策,破六国合纵;武王欲“车通三川,窥周室”,举鼎绝膑而死;昭襄王用范雎,远交近攻,任白起为将,拔郢都,坑赵卒,蚕食诸侯;庄襄王纳吕不韦之谋,灭东周君,周祀遂绝;至始皇帝,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终并天下,东周之绪乃尽。
东周之世,虽王纲陵迟,然文化之盛,亘古未有。孔子删《诗》《书》,订《礼》《乐》,作《春秋》,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倡仁政,复周礼,弟子三千,贤者七十有二,儒家之学遂兴。老子著《道德经》,言“道法自然”,倡“无为而治”,道家之宗也。墨子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聚徒讲学,墨者之徒,赴汤蹈火,死不旋踵。孟子承孔子之学,倡“性善论”,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游说诸侯,冀行仁政。荀子主“性恶论”,隆礼重法,兼容儒法,其弟子韩非、李斯,遂为法家之巨擘。韩非集法家之大成,言法、术、势三者合一,为秦统一之理论基石;李斯佐始皇,定郡县制,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功在千秋。
此外,孙武著《孙子兵法》,言“兵者,国之大事”,为兵家之祖;孙膑作《孙膑兵法》,承孙武之学,擅出奇制胜;苏秦、张仪以纵横之术游说诸侯,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邹衍倡“五德终始说”,推演阴阳五行,影响后世深远。百家争鸣,学派林立,思想之光辉,照彻千古,实为华夏文明之黄金时代。
东周之史,非独诸侯争霸、学派林立之谓也,亦有民生之苦乐,社会之变迁。春秋之时,井田制渐废,私田日增,地主阶级兴起,农民渐成编户齐民。战国之世,铁器牛耕普及,水利工程兴修,李冰筑都江堰,西门豹治邺,郑国凿郑国渠,皆利农桑,富国强兵。手工业亦有长足之进,青铜铸造精巧,冶铁技术领先,纺织、漆器、陶瓷之业,各具特色。商业往来频繁,临淄、邯郸、郢都、咸阳,皆为天下名都,富商大贾,周游列国,范蠡、子贡之徒,富可敌国。
战乱频仍,民不聊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战国之世,大战数十,小战数百,长平之战,四十万赵卒坑杀;鄢郢之役,楚民溺死者数十万。父子离散,夫妇流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实为生民之浩劫也。
东周之世,盛衰之理明矣。王室失德,则天下大乱;诸侯好战,则生民涂炭;贤才得用,则国富民强;思想开放,则文明昌盛。秦以法家之术,兼吞六国,统一天下,然不知以德守之,二世而亡,亦足为鉴。夫以周室八百年之基业,东迁之后,犹延五百余载,非天幸也,盖赖华夏文明之向心力,诸侯虽强,终不敢轻废王号;学派虽异,皆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
东周之史,如观江河之奔流,虽有曲折,终向大海。其争霸之迹,可壮雄心;其百家之言,可启智慧;其生民之苦,可警当世。故作此赋,以纪东周之盛衰,以明古今之通义,俾后之观者,知所鉴戒焉。有诗为二十五位东周王记曰:
(一)周平王(姬宜臼)
犬戎破镐国基摇
东徙洛邑续火燎
秦襄护驾开西土
郑伯专权胁圣朝
王畿日蹙输方伯
礼乐初颓失旧标
五百年间兴衰始
一声叹息付风飙
(二)周桓王(姬林)
欲振王纲抗郑强
繻葛挥师气轩昂
祝聃箭射肩舆破
诸侯心轻王室亡
九鼎无光埋雾霭
千官失色对苍茫
可怜壮志随云散
空使春秋记败场
(三)周庄王(姬佗)
庄王继统值多艰
内乱初平外患牵
齐桓始霸尊周室
鲁乱频生扰帝筵
薄土难支军国费
弱兵怎护鼎彝全
唯余史册留名姓
功过寥寥付逝川
(四)周釐王(姬胡齐)
釐王临御岁时新
齐桓葵丘会列臣
九合诸侯尊圣主
一匡天下定周尘
虽无尺土增王畿
却有嘉声传海垠
可惜享国年光浅
未及图强复旧淳
(五)周惠王(姬阆)
惠王登基起内争
子颓作乱陷王城
齐桓仗义兴师救
晋献挥兵破敌营
复位虽凭诸侯力
临朝难振帝王名
可怜九鼎空悬处
风雨飘摇日夜惊
(六)周襄王(姬郑)
襄王在位多颠沛
狄寇侵周势若雷
晋文公来扶社稷
秦穆公去助兵威
城濮捷音传洛邑
践土盟书映日辉
无奈王纲终难挽
诸侯争霸竞相摧
(七)周顷王(姬壬臣)
府库无钱葬先王
顷王嗣位国空贫
求赙诸侯情窘迫
仰承方伯势逡巡
朝班稀疏寒宫阙
车马萧条冷路尘
短短六年龙驭去
东周衰象愈彰明
(八)周匡王(姬班)
匡王继统少波澜
六载垂衣守旧坛
楚庄始露争雄志
晋乱初萌覆国端
王业已随流水去
霸权渐逐夕阳残
可怜一代君王事
史册寥寥数笔完
(九)周定王(姬瑜)
定王当政见兴衰
楚庄问鼎意崔嵬
王孙满语申周德
霸主雄心暂敛回
晋楚争衡连岁战
诸侯割据遍疆隈
王城寂寞无人问
唯有寒鸦绕殿飞
(十)周简王(姬夷)
简王临御十三秋
晋楚争锋未肯休
鄢陵大战伤元气
吴楚交兵起寇仇
王室卑微如赘疣
诸侯强盛自封酬
可怜天子空垂泪
不见黎民解何愁
(十一)周灵王(姬泄心)
灵王好治欲兴周
无奈时移势已遒
孔子生年逢乱世
晋卿专国夺君谋
河汾浪涌伤周土
洛邑风凄冷御楼
二十七年龙驭远
空留遗恨付东流
(十二)周景王(姬贵)
景王在位困财穷
欲铸大钱补国空
嫡庶争储生内隙
卿大夫专起难容
伶州鸠谏言难用
单穆公忠计未从
一旦龙驭归天去
王城又起血光红
(十三)周悼王(姬猛)
悼王登基日未斜
子朝作乱犯京华
大臣拥立新君位
强敌围攻旧帝家
三月龙颜空对月
一生霸业竟沉沙
可怜短命东周主
血染宫闱恨无涯
(十四)周敬王(姬匄)
敬王避乱出王城
赖有晋师助返京
子朝余党仍为祸
列国诸侯自抗衡
孔子周游传礼教
夫差争霸起刀兵
四十四年家国事
一半风雨一半惊
(十五)周元王(姬仁)
元王继统际春秋
吴越争雄尚未休
勾践卧薪吞吴国
夫差亡国丧苏州
王畿狭小如弹丸
诸侯强大似狼狗
短短八年临御日
徒看霸业换诸侯
(十六)周贞定王(姬介)
贞定临朝二十秋
七雄初露霸图悠
三家分晋萌先兆
田氏专齐启祸由
王室无权空守阙
诸侯有力竞封候
可怜九鼎蒙尘处
不见当年圣主忧
(十七)周哀王(姬去疾)
哀王即位仅三月
兄弟相残起祸端
姬叔夺权称思帝
去疾殒命葬荒寒
可怜龙种同根斗
无奈王权落日残
一段悲歌留史册
令人千载泪潸然
(十八)周思王(姬叔)
思王弑兄夺帝位
五旬临御便身亡
螳螂捕蝉黄雀后
兄弟相残社稷殃
空有帝王名位在
却无家国实权长
东周衰乱何至此
血溅宫闱恨未央
(十九)周考王(姬嵬)
考王平乱继君位
又裂王畿封弟肥
东周小国初开立
王室权威更式微
列国争雄方逞志
孤君守土独垂眉
十五载间空努力
难扶社稷起衰危
(二十)周威烈王(姬午)
威烈承认三晋侯
周纲至此彻底休
七雄并峙成定局
一王孤立守荒丘
兵戈不息连天下
礼乐全非遍九州
二十四年临御日
徒看霸业属诸侯
(二一)周安王(姬骄)
安王在位四十秋
战国风云争未休
田氏代齐终夺国
韩赵魏楚竞称侯
王城寂寞生荒草
宫阙萧条落暮愁
天子无权空坐视
任由列国战争斗
(二二)周烈王(姬喜)
烈王临御七年秋
秦孝图强用卫侯
商鞅变法初施政
列国争雄各运筹
王室卑微如敝屣
诸侯强盛似洪流
可怜一代君王事
史册寥寥一笔收
(二三)周显王(姬扁)
显王在位四十八
列国称王势益加
徐州相王尊齐魏
秦楚争雄战日哗
商鞅亡秦新法固
苏秦合纵旧盟斜
王城冷落无人问
唯有残阳照殿华
(二四)周慎靓王(姬定)
慎靓临朝六年整
合纵连横起纷争
五国伐秦空费力
诸侯争霸各争衡
王室无权难左右
孤君守土自伤情
可怜社稷将倾日
不见忠良救国倾
(二五)周赧王(姬延)
赧王在位五十九
周室倾颓已尽头
债台高筑羞见客
秦军入境破东周
九鼎迁秦终失国
百年基业付东流
一声叹息辞宗庙
华夏春秋到此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