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马镫革命成功的新证据发现
━━鎏金小品玉马研究
王德埙
引言
《三国演义》的依据是信史《三国志》。其中关于三国战将马上搏杀的描写最为精彩。《三国演义》有六场百合以上的马上搏杀,诸战将拼命相争时间很久,没有马鞍和马镫的支撑我看很难完成。
且看其中一战,刘备屯兵小沛,吕布手下宋宪、魏续在山东买的三百匹马被张飞抢走一半。此时,吕布得知是张飞抢的,顿时勃然大怒,专门来斗张飞。两人酣战一百余合,这里原著用了"酣战"而不是"打斗",说明双方都进入了角色,忘我搏杀。
![f96328c55eb64ff79379a19d97f590d0~tplv-tt-origin-web_gif]()
(图片取自网络)
按:如图,画家是画了吕布马镫的。这虽然不是历史证据,但也表明,在三国时期激烈而盘旋的马上搏杀中,没有马镫是万万不能的。
张飞的丈八长矛,中国人尽人皆知,印象深刻。长矛又称为长槊。在马镫发明前,其打击力量主要依赖于骑士的肩膀和肩肌。然而,有了马镫的助力,张飞不仅能利用自身的肌肉力量,还能结合骑乘的联合重量,在飞速前进中给予敌人更大的打击。这种变革极大地提升了骑士在战场上的战斗力。马镫的诞生,将马与三国猛将紧密结合,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单一战斗单位,在提升马力的运用上,显著增强了三国诸位猛将的作战能力。
鎏金小品玉马规格:高6.3公分,通长6.6公分:厚1.6公分:重69.5克。
![微信图片_20250924114216 - 副本]()
王德埙采用寻龙尺场共振年份检测仪检测本品,制作于距今1827年前,即公元198年,汉献帝建安四年。此数据还需要采用其他检测手段复核以后才能最终认定。
本品可视为上古的摄影作品。
与马镫紧密相连的马具是马鞍,因为马镫被固定在马鞍两侧,骑手的脚力通过马镫传递到马鞍,再由马鞍分担至马背。在东汉和三国时期,骑兵冲击步兵军阵的战术已相当成熟且普遍。这种冲击战术要求骑士能稳固地骑乘在马背上,以承受刺杀敌人时的反冲力。
三国时期马鞍的明确证据发现,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三国时期马镫革命出现的重要前提条件。
鎏金马具中未见马镫这个是比较遗憾的。
马具是人类驾驭马匹时使用的辅助器物,包含鞍具、缰绳、笼头、马镫等组件,兼具实用功能与装饰属性,其装饰性彰显了使用者的社会地位。
![微信图片_20250924114216]()
贵州省晓风残月艺术馆藏品。
香港达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筹备处以服务民藏精品为宗旨,目前筹备工作重点转向联系买家资源。欢迎海内外买家跟我们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联系电话:张先生15874207328。
马镫的发明显著提升了控马能力,并推动了马上运动发展。
关于马镫的发明,东西方学者曾有过激烈争议。西方有观点认为,马镫最早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的印度,那时它只是套在裸脚上的简单绳套。后来,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这种装备传入中国,并在公元5世纪时演变为整只脚可踩踏的马镫。然而,这仅仅是西方学者的推测,缺乏确凿的实物证据。
现在通行为的说法是马镫革命完成于四、五世纪的南北朝时期。马镫,这一在公元4-5世纪由北朝人发明的神奇装备,虽小却对骑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的出现,标志着骑兵作战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尽管汉朝的冶铁技术高度发达,但马镫的发明并非易事,它不仅是一项技术的突破,更是一种艺术想象力的结晶。经过长期的发展与改进,马镫最终演变成为满足骑兵需求的不可或缺的装备(馋猫叁号2025-07-12 22:37北京)。
其说马镫的演变如下:
![4d086e061d950a7b6903a33eb07d46c9f3d3c957]()
![微信图片_20250924114308]()
这是三国时代马镫革命已经出现的新证据。
![微信图片_20250924114317]()
跟成熟时期的马具相比,差距虽然明显存在,但三国时期马鞍和马镫是明显存在的:
(图片取自网络)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香港达德大学社会考古学院院长、香港达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筹备处工作人员、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已退休),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西南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